周老师在写作群里经常说,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抛弃技法,否则,永远是学生腔。我对此表示深深得不懂。
看到他点评一个群友的文章,说比喻、拟人用得太多。还说,月亮就是月亮,把它比作什么都不准确。我天真地寻思,难道抛弃技法指的是不用这些修辞手法?好像也不是呀,翻翻那些名家名作,比如朱自清的《匆匆》,花花绿绿的修辞方法一大把呀。“江山代有才人出”,难道朱自清太老了?
想在群里问问老师,可又怕因自己的愚钝而出丑。又想平时不是经常鼓励自己的小学生们“不懂就问”吗?而自己在周老师面前又何尝不是一个小学生呢?犹豫再三,今天终于鼓足勇气。在群对话框输上问题后,咬牙、闭眼把问题抛了出去。然后心心念念地等着老师的回答。等待的时间似乎很漫长,然而实际没有几分钟。
此时自己对自己各种鄙视:也许老师在考虑,怎样解答,才能令我这个头脑不灵光的学生明白;自己是不是孔子说的,那个只知人间有春夏秋三季,不知冬季为何物的绿蚂蚱?
……
终于等来了老师的回答:“写作和做其他事情一样,先学习熟练方法,然后忘记方法。忘记比学习更重要,也更难。”
我看后懵懵懂懂地觉得是化有形为无形的意思,到底怎么“化”还是不甚明朗。于是搬用老祖宗的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代人的碎碎念“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对着群消息看了又看,“写作和做其他事情一样,先学习熟练方法”……啊!对呀,这不和学开车一样吗?
起初教练告诉你倒车入库、侧方停车等一系列的操作方法,你按方法反复练习,练习到一定程度驾考能过,驾照自然到手。但此时还不算真正会开车,需要在实践中再次学习。期间可能撞到过墙,可能红灯变绿灯时因打不着火,招来后面司机的一片骂声,然而越骂越打不着火……
经过长时间的人车磨合,最后终能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但是回头再想想教练起初说的那些铭记于心的方法,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但驾轻就熟的操作里面不但把这些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还摸索出自己的独门“车技”。也就是化有形为无形了。
反之,如果没有教练当初教的方法,就拿不到驾照,没有驾照就没有路上实践的条件。驾轻就熟更是异想天开。这就是辩证法呀。
如果把写作的境界分为山顶、山腰、山下的话,自己无疑还处在山下。对于老师的指点,只是稍稍悟到一点点皮毛,更深层的含义还须在写作的实践中,更进一步地去体会和领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