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出了一部非常火的医药市场相关电影,人气高,风评好。
电影是基于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而这个事件曾有两三个老师在上课时就提起过,所以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我没有去看这部电影。
原因是看剧情简介的时候发现它在人物塑造和观众情感偏向引导方面,与真实事件出入实在太大。
尽管监制在宣传时也有过几句解释,但不可否认,大多数观众只会记得影片介绍的开头那句“基于真实事件……”
使用真实人物、真实故事为线索,却给所有观众埋植下错误的印象,是我非常不喜欢的艺术方式。
这也是我不喜欢三国演义的原因。
而更令我无语的,是这部电影火起来之后,铺天盖地的公众号文章。
不断抨击那些难治病药物的高价有多么不合理,政策有多么需要整改,研发公司有多么的黑心。
在他们笔下,难治病的药物卖那么贵,简直是草菅人命。
嗯,首先我想问一句,价格高就是赚黑心钱吗?
你了解过药物研发的成本吗?你知道一种药在上市之前,经过了多少年的磨练吗?对药物来说是反复的测试,对人来说就是年复一年的苦等,对公司来说,就是无止境的资金投入。
很多疾病的药物研究,都是广撒网的方式,不止一种机制在被研究是否可以用于治疗。
一种药被审批通过,终于成功投放市场时,它本身就已经耗费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力和物力。
而它背后,还有无数失败的方向,无数打水漂的投资。
精准医疗还处于发展初期,上述的模式是目前维持医药领域发展的基本模式。
从社会角度来说,医药公司背负着推进医疗发展的使命;从公司本身角度来说,它要赚取足够的资金以保证自身的存在与进步,保证科研人员的待遇。
说到这我又想问问那些公众号文章的作者们了,之前为科研人员的惨淡收入而痛心疾首的队伍里,是不是也有您啊?
总觉得现在的人们特别容易兴奋,随便一个什么热点,就能开始疯狂嘚啵嘴皮子。
有没有人告诉过你,不要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装作很熟悉的样子大肆评论。
如今的时代,是“喧嚣的大多数”。
私下长谈根本挖不出深度,公众面前却口沫飞溅。
必须承认,人们越来越依赖舆论了。
舆论指导着他们思考的方向,舆论划定了他们思维的范围。
我持有怎样的观点,不是取决于我怎么想,而是取决于我看到过的人怎么想。
一个懒于思考的人,总是很容易被说服。
没有独立分析的习惯,没有多方的信息来源,听什么都觉得真有道理,朋友圈转发一篇又一篇文章,却没发现今天打了昨天的脸。
这么说可能有点极端,但我觉得这种状态跟愚民没什么两样。
其实以前一直觉得,“愚民”这个词,带有浓烈的阶级鄙视感,非常糟糕。
但是接触的事情越多,越觉得有时候真忍不住要吐出这个词,来抒发一下内心的愤懑。
为什么会这么盲目?为什么意识不到自己的眼界很狭窄?
有很多问题根本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就像去医院看病,很多患者问出来的问题,简直是在逼着医生把十年里学的内容在十分钟内讲完,医生无法应付,就落得个态度不佳的埋怨。
为什么对自己不懂的领域,能这么义正严词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呢?
再有,现在很多的社会制度等等,确实有不足。
就会有人总盯着那个不足的地方,今天催两句,明天批三句,好像弥补制度缺陷就像补一个墙洞那么容易。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除掉那些确实有黑暗面存在的情况,很多问题,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
而多数呐喊着“为什么不补?这样那样不就补上了吗?”的人,都没有全局观。而干实事的人,正在维持整体的平衡。
这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全局观,条件限制下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看不到全局,然后闭上叨逼叨的嘴。
最后再说回那部电影吧。
诚然,它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成为热点并不是它的原罪。
古往今来,最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一直是艺术领域。
通过艺术来引发社会思考是值得实践的,这部电影显然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只可惜有效思考太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