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英]兰德(杨绛 译)
这是英国诗人Walter Savage Landor暮年之作, 被杨绛喜爱并且多次提到,可以说是杨绛先生一生的写照。
杨绛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1935年和丈夫钱钟书一同去英国法国留学,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称为翻译佳作。是大家心中的“全能女神”,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1911年杨绛出生在北京书香门第,小时候见父亲出口成章,便向父亲请教秘诀,父亲回答说“不过是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在父亲的影响下杨绛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有一次杨绛的父亲问杨绛说:“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么样?”她说:“不好过”,“那一个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那一星期就白活了” 。对她而言读书就像吃饭一样是一种习惯,杨绛说道:“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虽然身处文化大革命动荡时期,对抗疾病、政治斗争,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内心依然保持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又不卑不亢的态度。
1997年她最心爱的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被病痛折磨四年后的丈夫钱钟书去世,去世前陷入深度昏迷状态,短暂清醒时留下一句话:“绛,好好生活。”面对两位亲人相继离开自己,杨绛悲痛的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可是能逃到哪里去呢,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未曾经历过生死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无论命运多么艰难坎坷,杨绛先生身上永远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用她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坚强。
96岁高龄的杨绛患有心衰,依然保持看书学习、致力于写作,每天晚上一点半才去休息,她在《走到人生边》回顾自己的一生自问自答:生而为人究竟是为了什么?人世界最宝贵的是什么?她想要明白留在身后的有什么?前方等着她的又是什么?
人处日薄西山之年,但是心态平和安静不动摇,字里行间铿锵有力有自己的见解,颇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态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好的皮囊终会老去,支撑自己的是内心的丰富和充盈。不同于艳丽的花朵开得美艳,倒像是淡淡的栀子花香,有着自己的坚强和独特之处
当翻开《我们仨》,我们看到了一个简单幸福的家庭,虽然一家三口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分分合合,但是也可以过成诗一般的生活,文字中充满着浓浓的幸福感和稚气未消的幽默感,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一起做有趣的事情。杨绛回忆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一百岁感言》中说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知道,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从容和淡定,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后来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活出自己的样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些事情自己内心知道就好,何必向世人去解释。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