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教

作者: 侯惜文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22:57 被阅读7次

                              ————读《论语》心得

          因为自己所学的是师范类专业,且兼职去当了家教,所以对孔老先生的教育方法、教学理论颇感兴趣,想从“万世师表”身上取经,为日后更好地开展教师工作奠定基础。在这些天对《论语》的研读下,我发现,其实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有教无类"观点之外,孔子还有许多针对学与教的博大精深的理论观点,都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在他学生们的语录中。

    学与教

                               

            其一,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做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再次,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不要为世俗所累。复次,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面》)这说明学无常师,应该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学与教

          其二,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温故用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面不思则用,,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其三,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学以致用。子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意思是说,熟读《诗经》300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

                               

              其一,教育的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学与教

            其二,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意思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抑制他。

              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列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就不再教诲他了。说明在教学方面,他反对“填鸭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

    学与教

            其三,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教材教育学生的。而且重视对其内容的总结与研究,这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孔子大部分思想符合教学基本规律,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与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qf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