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your radio living?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频率各异的波形,就像造物主拨动琴弦所演奏出的美妙乐章。每当变化时,或慷慨激昂,或温婉恬静,或暗自神伤。时间久了终于发现,生活就是这些的组合。
你的频段上次变化是什么时候?
在上个世纪末,我还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向往的高中生。每天在故纸堆中努力寻访老师说的康庄大道,沉浸在20多年前的流行文化之中。
听广播,似乎是当时高中的一种流行文化。在互联网还是高端消费品的年代,一个段子可能就是同学关系的催化剂,一首点歌或许就是一整周的谈资。
Photo by Will Francis有一个喜欢席慕蓉长短句的女孩对我说,她每天晚上都听广播。在我蒙圈的说哦之后,广播进入了我按部就班的高中生活。各个电台是调频还是中波,什么时间讲段子,什么时候点歌,或者什么时候开通热线,用座机还是手机哪个打更容易接通,这些东西渐渐如数家珍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听广播的时间被日益繁重的课业挤压,互联网也像雨后春笋般快速进入日常生活。别人没听过的段子,与众不同而别具意义的礼物,都和流行文化一样成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收音机渐渐的成为了占地方的摆设,而我也终于走出小城,奔赴远方。
大学的日子,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九三学社”,即早上9点起床,下午3点从午睡的美梦中醒来。在这个阶段,午夜广播偶尔成为夜间卧谈会的引子。那时的我,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个南方的小城里,有如此多跌宕起伏的悲情,有如此多哀婉缠绵的情愫。
第二个阶段,按照现在叫法可以称为“宅”。宿舍、教室和食堂,三点一线没有例外。原因不是入市后巨大机会所带来的学习激情,更不是突然开窍而打通任督二脉,而是17年前的那次疫情。在那个时期,听广播又成了每天必备的活动,收音机成为了“战略”物资。
Photo by Israa Ali大学毕业后,工作的城市和老家之间靠大巴通勤。几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在低俗的车载VCD映衬下,偶尔的广播成为高雅文化。不过,已经作为新世纪青年的我,当时已经很少在听广播了。谈到调频两个字,还是对调频365的八卦。
岁月如梭, 在数字音乐,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广播早已经远离了流行文化的范畴。甚至,我已经没有了可以用来听广播的设备。直到我买了人生第一部车:糟糕的音响,落后的音乐播放模式,让广播重新回归。
photo by mpho mojapelo听广播的时间,从晚间改成了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听广播的心情,从探索猎奇到回归平和。时间让这过渡无比平滑,好像本来就这样。只是互动的方式,早已从电话升级为微信或微博。
就这样,每天的通勤都用广播陪伴,俨然成了一个习惯,乃至于成为了对车最看重的配置之一。很多人说,广播有什么好听的,音乐用APP播放多好啊,想听什么听什么。我一时也想不到答案来辩解,只是觉得广播像是老友,有种失联了多年而复得的感觉。
photo by jeremy bishop那个喜欢席慕蓉长短句的女孩子,最后的印象是大学时寄给了我一张她在耶路撒冷旅行的照片;而高中时最喜欢的电台频段,已经物是人非,没有半点熟悉感;如今每天上下班时听的频段,偶尔会在红绿灯时发个信息给主播,也间或被翻下牌子。
或许,目前熟悉的频段早晚会变成往事,未来的生活中会有新的频段么?按部就班的生活,千篇一律的方式早已植入骨髓,然而只有在变化时,才会让人觉得:
哦,我原来是活着的。Yep, It is living.
关注树洞邮局,收发生活中的起承转合
在这里有倾诉、倾听与平和
图片来源:unsplash
转载请告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