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的本质是逻辑!在表达中,写作里,其实都有逻辑,只是没有进行细分。
时钟逻辑,过去现在未来,常出现在演讲,总结,发言等。如亲子养育,过去80后接受亲子养育的方式一般是父母延续上一代方式,棍棒底下出好人,遇到问题大部分的处理方式就是打骂,现在80后作为父母,教养方式似乎作为教育的一大主线,成为父母们竞相追逐和奢侈品,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大部分家长在学习中焦虑,焦虑中学习,只为探寻更好,未来,不管亲子养育披上“多华丽的外套”,希望家长们都能不忘教育的本质是孩子,孩子本自具足,爱与陪伴,引导与榜样贯穿始终。
地图逻辑,外部··· ···内部··· ···,以亲子养育举例,亲子教育近年来各种理念层出不穷,作为家长面对外部亲子教育中家长的自我提升和孩子的补习班,很容易迷失和焦虑,家庭内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构建教育需求,先了解孩子本身,匹配其学习需求,尝试不同的老师教育方式,选其最合适折之,始终明确亲子养育的主线是孩子本身,不比较不过度期待。
有了逻辑的支撑,很容易理清,写的思路更加清晰,这是在表达力课堂上的收获之一。很多逻辑是混合存在的,边听边想,是不是表达不清晰的时候,逻辑就是混乱的 ,运用逻辑表达,思路更清晰,主线有了,填充骨架即可。
提问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上面说了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对呀,每天使用最多的耳朵听嘴巴说,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呢?“让对方理解,说出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一件事。”
最后总结出来三点:1、传递信息 2、塑造情感 3、影响行动
不同的环境,相同的是表达都很重要,作为工作者,需要工作汇报;作为家长,需要和老师交流;活在关系里,即兴发言无处不在。
如果某个人潮涌动的现场,突然被点名即兴发言,估计和我一样大部分人都会惊慌失措,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怎么表达,多希望给点时间准备。看TED也好,看名人演讲视频,其实发言都是有逻辑,即使是即兴发言,如果有一条主线:感谢、回顾、期望,是不是思路立马清晰。
如:培训课堂,首先感谢在此时此刻遇到的老师有趣有料的分享,全程不走神紧跟老师的节奏,边学边反思,在自己过往的培训中,很多方面可以借鉴和模仿,课堂练习贯穿始终,走位照顾到每一位学员,理论一定要有案例现场分组练习等等,每一点细节都充分考虑到学员学习的效果,期待活学活用,不断练习不断精进的过程,成为有趣有料的分享者。
顺着这个思路,想要表达的内容就像编号一样,各自站好队,张口即来。了解逻辑化表达,理解其中的套路,让每一次的沟通、表达更有力。当然最重要的是练习练习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