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回到绍兴,恨叹时事之乖,王阳明却很高兴,他对钱德洪说,会试录将传遍大江南北,既然他们批评我的学说是错的,那么天下人就会群起去探索真知,圣学从此大明有望了。
王畿得知落第,马上把京兆府发给的路卷烧了,表示要终身追随阳明先生。王畿、钱德洪后来都成了王门教授师,共执王门浙中学派之牛耳。
朝中对王阳明学说的谤议越来越炽烈,新任南京提学萧鸣凤(字子雝,号静庵,山阴县人)来信相告,王阳明回信说,荼毒未死之人,此身已非己有,身外之毁誉得失,又敢与之乎?身体稍好的时候,便与蔡希渊等几个朋友喘息于荒榛丛草间,惴惴焉惟免于戮辱是幸,他更无复所求。听闻萧鸣凤最近在任上大行教化,余愿已足。王阳明最后嘱咐说,知者不虑其不明,而虑其过察;果者不虑其无断,而虑其过严。
霍韬上大礼仪疏,触犯主政者杨廷和等,辞官病归南海,途径山东武城,与王道、张邦奇、黄宗明就阳明学说进行了激烈地辩论,王道最早是王阳明的弟子,后来反王也最力,张邦奇是王阳明的好朋友,但宗程朱理学,惟黄宗明是王阳明的弟子。
江西副使顾应祥考满进京,途中作《大礼论》,支持明世宗的立场,但没有公开发表,只在江西士子中传抄,王阳明看后写信表示赞同。
南大吉(字符善,号瑞泉,渭南人)新任绍兴知府,问政于阳明,王阳明回答说:“人言不如自知之明,自悔之笃。君乃问我,中得无有不足乎?此即良知,顾力行何如耳。”南大吉大悟,次年二月,携弟弟南逢吉(字符贞,人称姜泉先生)、侄子南轩(字叔后,人称旸谷先生)拜在王阳明门下,修葺稽山书院,创尊经阁,聘请王阳明为主讲,选拔绍兴八县才俊来书院就学。学禁时期,南大吉此举实际为王阳明学说进行官方背书,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它大大促进了王阳明学说的传播。
翰林院编修黄佐(字才伯,号希斋)奉命前往陕西册封华岳神,回城取道杭州看望同乡同窗梁焯(字日孚),梁焯告诉他王阳明很敬仰他,黄佐于是前往绍兴拜访。根据黄佐的记载,他们一起交流了七天,首先谈论了知行合一,黄佐认为,知在先,如眼;行在后,如足。王阳明不能答,叹曰“直谅多闻,吾益友也”。
最后,王阳明赠《大学古本序》,黄佐评论说:“明明德于天下,仁也;慎独,则止于至善矣。意诚志仁,无恶也;无恶,犹有过。廓然大公,无心过,心正矣;物来顺应,无身过,身修矣。家国天下,举而措之。”王阳明听了很高兴,把这些话加到了书注内。
另据湛若水《赠别黄太史序》,湛若水认为黄佐博学多闻,如聚万珠,善学者如贯珠,不善学者如观珠。圣学之思,中心无为,以守中正。黄佐对湛若水甚钦服。
镇国中尉朱多愦(火字旁),字宗良,号贞湖;父亲奉国将军朱拱榣(字茂材,奉国将军朱拱枘弟),人称既白先生;祖父辅国将军朱宸渠被疑参与宁王之乱,逮捕入狱,朱拱枘请求代父受罪,朱拱榣父子为伸冤,请求王阳明出具证词,朱拱榣父子在江西时亲贤乐善,王阳明马上写好证词寄奉,九月,沉冤得雪。
正德六年科道弹劾工部右侍郎李堂(字时升,号堇山,鄞县人)为刘瑾同党,李堂于是致仕归。嘉靖二年,他将自己的文章辑成《堇山集》一书,请王阳明作序,并派儿子李维孝送来厚礼。
王阳明把礼物都退了回去,十二月初三,回信称,进来忙于迁葬父母墓,李堂的大作自己不配作序,或可在书尾缀数语。忽然头晕不能立,无法握笔,只好请门人代笔回复此函。
十一月,刑部尚书林俊致仕,进太子太保,取道杭州,王阳明携往萧山迎访,宿浮峰寺,两人相对感慨时事,勉励身边的人志于圣学,不负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