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认知觉醒》:真正的成长,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认知觉醒》:真正的成长,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作者: 学乃身之宝 | 来源:发表于2020-10-21 16:41 被阅读0次

文/学乃身之宝

说到成长,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万小时定律,它是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著作《异类》中提出来的,说的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从中我们看到了,成长需要不断努力,但一万小时定律如果旨在重复练习,那么它的意义就非常有限。

也就是说,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安德烈•埃里克森博士在《刻意练习》一书中强调的观点,即真正的学习,需要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并非天真地、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而有目的的练习包括特定目标、极度专注、及时反馈和走出舒适区。

对于"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心智探索者周岭在其著作《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简称《认知觉醒》)中给我们做了更加详细的阐释,特别是对"舒适区边缘"这个认知规律的思考,值得每个自我成长的人学习。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围绕"舒适区边缘"这个成长关键词来说说,真正的成长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1.舒适区边缘,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

周岭老师在书中指出,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这说明,“舒适区边缘”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

游走在"舒适区边缘",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努力带来的乏味感,还可以激发出真正成长带来的成就感。

比如,一位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时就开始上钢琴课,十年过后,如果他一直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那些同样的歌曲,虽然积累了上万小时的"练习",但他很难比之前弹得更好,因为那并非真正的学习;如果他有明确的目标,且有针对性地"练习",特别是对那些不会的曲调反复练习,上万小时后,他的弹琴技艺肯定会大幅度提升,很有可能成为钢琴家,因为他在舒适区边缘游走。

舒适区边缘,又称拉伸区,就是既有成就又有挑战的"地带",在那里,我们才能进步最快。

可见,人的成长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线性关系(学习时间长,收获一定大),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即在“舒适区边缘”有时轻松,有时受挫,但总体是在进步。

2.游走在"舒适区边缘",需要内观自己,设定目标

前面说了,在"舒适区边缘",我们才能进步得最快,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处在"拉伸区"呢?

周岭老师给了我们答案,他说,凭感觉。

在周岭老师看来,凭感觉学习,是顶级的成长,因为感觉能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抓住自己的感觉呢?

周岭老师在书中介绍了6种方法:

其一,"最"字法,即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比如,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心中泛起波澜的人和事,脑中灵光乍现的想法,曾经遭遇的痛苦等等,学会捕捉它们,深入分析,会有所收获;

其二,"总"字法,即平时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某些重复念头,或是心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事,这些通常是我们很难放下的事情,有意识地去审视它们,会让自己更加平和;

其三,无意识的第一反应,即第一次遇到某些人,或事,或第一次到了某个地方,不要思考,看看自己脑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其四,梦境。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

其五,身体,即学会多倾听自己身体的反应,它会知道很多"答案";

其六,直觉。

其实,上述抓住自己感觉的方法,就是内观自己。通过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让感性的觉知和洞察帮助自己寻找答案。

更重要的是,"凭感觉",就是在帮助我们寻找人生目标。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可见,凭感觉,我们会"动了感情",然后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追问原因,找到目标,进而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

3.建立主动沉浸的行为模式,在"舒适区边缘"真正长成

内观,让我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并通过感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专注的能力。

说到专注力,周岭老师在书中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主动沉浸的行为模式

首先,我们通过感觉找到的人生目标,要尽量具体清晰,因为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

其次,主动沉浸的关键是做到"极度"关注,即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做到极度专注,就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两件事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如果在做A的时候想不出答案,可以把注意力转换B上,这样做事会更高效。

再次,获得有效反馈才可以真正成长。因为闭门造车式的练习不仅容易让人分心走神,还会让自己长期在低水平层面徘徊。有效反馈可以找老师指导、或书籍影像反馈、或自我反思。

最后,始终在拉伸区练习,用心流保持专注。在舒适区一味重复,容易厌倦,而在困难区又容易焦虑,两者都无法使人进入沉浸状态,好的状态应该介于两者之间,即拉伸区(注重难易匹配),这样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以保持持续的专注。

其实,上述主动沉浸的行为模式,是通过刻意练习的四要素(目标、专注、反馈和拉伸)建立的,时常练习就可以将其固化为自己深度沉浸的底层能力,以让自己从"聚焦"走向"超越"。

写在最后:

"舒适区边缘",是一个认知规律,而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如果我们能够"认知"到这个认知规律,就说明已经在"觉醒",在"改变",更重要的是,这是了解自我成长的关键,即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当我们在"舒适区边缘"可以得心应手时,就说明舒适区扩大了,而扩大舒适区,是将舒适和不舒适作为整体接受,不舒适是从舒适探出的触角,新生的根须,在新领域,新养分的滋养下,舒适的体量增加,像一棵树慢慢长大。扩大将生长的状态表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可见,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离不开"舒适区边缘"这个认知规律

另外,《认知觉醒》一书中,周岭老师还给我们介绍很多像"舒适区边缘"这样的底层概念,比如元认知、关联、深度学习等等,还有20个成长关键词,包括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以及觉知力等等,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以内化出真正的认识驱动力。

当然,真正的成长或学习,并非为了"知道",而是经过"行动"后的真正改变。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觉醒》:真正的成长,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de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