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朋友圈被一则“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广告刷屏。
某银行的这则信用卡广告,讲述一个刚到海外留学的男孩,要做饭招待朋友,因为不会做番茄炒蛋,于是微信联系国内的妈妈,妈妈发视频教会他炒这道菜。聚会中,番茄炒蛋甫一亮相,即获好评。觥筹交错中,有外国朋友问男孩来自哪个国家,时差是多少?男孩突然意识到:国内的爸爸妈妈是半夜四点钟为他录制了这段视频,正可谓在父母心中“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广告片截图很多网友看后说被戳中泪点,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更多的网友表示质疑:男孩出国前没经过厨艺训练吗?不会做菜不可以上网查一查吗?给你妈发微信从来不知道国内有时差吗……从中没有看到感动,只看到了一个跨国撒娇的“妈宝”。
其实这只是一则虚构的广告,为了打好这手“温情牌”,在情节设置上不得不来点“中国式感动”。
广告片截图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周围也的确存在这样的父母:孩子的学习、生活、婚恋等等,事无巨细都要插上一手。
而那些被管习惯了的子女,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妈宝”,哪怕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却仍旧依赖父母,与父母形成了一种病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正所谓炼成一个“妈宝”绝非一日之功。
从小时候喂TA吃的饭,到上学后替TA整理的书包、背的画板,中学之后为TA洗的衣服袜子,再到大学时替TA选的专业、打包的行李,甚至于到毕业后帮TA投的简历、挑的恋人……
朋友告诉我,她所在的小学生午托班里有个三年级的孩子忘记带语文课本,一个电话打给妈,非让赶紧送来,而当时她妈妈正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单位上班!
三年级的小学生自己不整理书包,忘记拿什么了理直气壮地找妈妈,不管妈妈身在何处正在干嘛,都得给她回家拿书送到学校。
这么看来,广告中的情节倒也并非纯属虚构。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身为父母的我们,的确需要警醒——
不要用我们的“无私奉献”牵绊住了孩子成长的脚步;
不要用我们的脉脉温情扼杀了孩子的自立自强;
不要用我们的无微不至喂养出一个未来的巨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