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炒蛋,一盘家常饭,看见它可能想到家,再想到世界上最爱我们的那两个人。最近一则名为《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广告刷了朋友圈,有人感动,有人指责。被那对凌晨四点为儿子示范做菜的父母感动,指责不体谅亲人的“妈宝男”。
可是,这正是中国式父母惯有的风格,网友的两种反应其实也并不矛盾。天下父母心向来震动人心,而那些指责的话语又恰是体会到亲情可贵之人,才能做出的表现。
事实上,凡是感受到父母无微不至关怀的孩子,大都能做到克己待人怜贫恤幼。
相反,较少接受父母关爱的孩子,长大后通常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待人接物冰冷甚而有些自私。
1
我有位同学是个典型,需要别人帮忙时可以拉扯你的袖子死也不放手,笑容满面地不住口央求。哪天没有需要你的地方了,迎面碰上扭过头就当没看见,招呼都不带打的。
据说她父母性子凉薄,一向任子女自生自长。从中学住校开始,她就没吃过一顿父母备好的早餐,都是自个儿起来抓个馒头摸黑出门,父母该休息休息,谁也想不起来送送孩子,嘱咐几句注意安全。
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身教胜于言传。
记得有一次听报告,她坚持让我等她一起去,眼看着要开始了,她一言不发地过来直接上了公交车。路边等得五内俱焚的我目瞪口呆,扬声喊住她,她才来了一句:“我车子坏了一时修不好,你自己骑车去吧,我坐车去。”
我能说什么?只能敬而远之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打小儿养成的习惯,连错误她都意识不到,说改谈何容易。
2
去年春节有位同事的拜年信息让我看得眼眶发热,她说:“你这么温暖的人,一定会幸福平安。”我想说温暖这个词语我受之有愧,真正配得上它的是我的父亲。想到父亲,就使我心头满溢家的温暖。
小时候村里放电影,父亲会用军大衣包住我的脚,扶着我站在母亲椅子背儿上,一场电影看下来,他的手都僵了。
下地回家的路上,哥哥坐后座,我坐车大梁,父亲会为我们唱“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出门求学,无论冬夏秋冬,只要知道我们有人要回来,父亲一定会等在公路边,不管等多久都要等到人才罢休。
我从小不爱出门,导致父母担心我生活难以自理。我第一天上班,父亲执意送我到学校。那年春天我去市里考个资格证,父亲认定我会迷路,一直在考场等待。
中午吃过饭,我看他惦记地里的活儿,就反复说:“你回去吧,我知道怎么走,坐哪路车。”经过再三确认,父亲终于点了头。然而,等我转了一圈再回到考点,发现父亲仍然在门口徘徊,看见我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我一个人回家了,怕你妈骂我。”
看着父亲业已泛出零星斑白的头发,我怎么说得出口,我其实经常和同学同事溜来市里逛街,根本迷不了路?
那一瞬,我又一次暗下决心:我要好好孝敬父母。
3
年龄渐渐大了,有些人情往来父亲独自做不来主,或是和母亲意见相左时,就会提议:“全家人投票,看看俩孩子咋说。”最初征询我和哥哥两个人的意见,慢慢扩大到嫂子,还有年幼的大侄子……家里人多了,父母心理变小了。
每次给母亲添置新衣,她总是横眉怒对:“乱买!”转头出门向人炫耀:“大妮儿买的,这个啊,媳妇儿买的。”满满都是欣慰与得意。父亲看着餐桌上特意给他添的菜,吃得一脸不得劲儿:“我不待见这个味儿,以后别买了。”下次,他多夹了几筷子的那道菜,早早做好端上了桌,他依旧边吃边抱怨。
看着父母老小孩儿般说一套做一套,好笑好气之余,做儿女的心头最后都会绵软一片。
当年虽然没有朋友圈这一说,却也有一则很出名的广告,叫《妈妈洗脚》。一个小男孩儿看见妈妈给奶奶(或者姥姥)洗脚,乖巧地搬来一盆水请妈妈洗脚,那颤巍巍的小男孩儿同样感动了无数的人。
百善孝为先,这不仅是广告,更是一种信念。亲情,一代传一代,你心动我心,那是烙进血脉里的亲近,所以,我们不必苛责半夜打扰父母的男孩子。也许我们年轻时也做过这些肆无忌惮的蠢事。
那是因为,父母是离心最近的人。我们哭了他们有感应,他们累了,我们的心也会疼。
![](https://img.haomeiwen.com/i8669065/93cb69cd3ff304b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