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刚开始在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身体却有种难言的反感。
虽早已知这本书的内容,可没料到,散文优美气质的文字下,描述的那一件件恶浊龌龊之事,还是触发了一阵阵怒意恶心的反感。
人性,是否只要能触碰到一点点近似权力的样子,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无所不用呢?
书里的那一群老师聚在一起聊得滋滋有味,有得意、有炫耀,有视若平常,有矜奇立异。
他们把对女孩的摧残和控制,美化为刚需,美化为赏赐,美化为爱情。
看得人生理不适,眉头紧锁。
恐怖而痛心的是,这个故事还是现实故事改编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远比艺术残酷。
有时不免唏嘘,有些信息差只是让人赚不到钱,但有些信息差却会让人万劫不复。
咱们大部分人生活的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也小。
有人看遍人性善恶多面,也有人幸运只经人间春暖。
自己不也是如此吗?
毕业前,圈子简单得最坏的坏人除了新闻里的文字图象,就只是缺斤少两的无良老板。
毕业后,扎进人堆,一扎一个不忍直视。
如现在的网络键盘侠一般,无缘无故的恶意远比想象中的要浩瀚无边。
见多了血缘关系不如金钱联系,犹如世界翻了面,一个个滤镜跌落。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
某个人生节点之前,我是百分百认同的。
如今,我信人性本善,也觉人性本恶是平常的。
善者易相信,恶者善伪装。
它们仿佛是天生的制衡关系,一个符合道德,一个适合生存。
书中,房思琪沉默的背后,是一个小女孩独自面对前所未有的恐惧。
她知道那是错误的,错不在她的那种不敢言说的不对。
她想过求救,可一再地因身边同样错位的「观念」而加剧深渊的无尽。
我不禁想起一件小事。
某日午餐时分,我与一位交好的同事一同出去吃饭。
她比我小四岁,有不少共同话题。
不知聊起什么,我们聊到了性教育。
我说,第一次真正的性教育课,是小学六年级时班主任把男生女生分开讲授的。
那个形象生动的接地气授课方式,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到了初中高中,便是一周一次的健康课,以及生物课本上的课程知识了。
她听后一幅惊掉了下巴的表情:
“哇!你们老师是有教的啊?我们全靠长大后自己上网冲浪的!”
我也惊了,我俩不过差了四年,这教育方式已经如此翻天覆地了吗?
“我们哪有健康课啊,就是那生物老师也没多讲那章内容啊。”
避而不谈,有所顾及,谈性色变。
这也是书中,房思琪的嘴巴被封上的罪魁祸首。
没文化不可怕,最怕的是「识少少扮代表」!
人类最原始的生理机能和繁衍活动,是为何被禁忌化的了呢?
正如野生动物的小崽子,母亲会把能教的生存技能都教会了,才会放小崽子独立行走江湖。
性教育也该大大方方地教,大大方方地谈!
至少得先一步让未成年人知道这里面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变态的,而不是等他们自己冲浪去发现。
网络有多“靠谱”就不用多说了,能冲出来啥还真不好说。
正确的引导,除了可避免一知半解的隐患,更是提高保护意识。
当性不再是禁忌话题,遇到事儿了的孩子才不会像房思琪般不敢说,或说不出口。
他们才不会像房思琪一样,为了让自己失控的人生强行正常,而让自己「爱」上禽兽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