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中国被赋予了两层意思,一种是为科举而读书,一种是获取知识。
前者本身就带有极强的目的性,也是中国特色的教育主流方式,学校传达考试技巧多于传授知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占大多数,很多所谓的‘重点好学校’,无非就是在技巧上教导学生怎么做考卷而已。
这才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声音,因为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无法在社会中靠自己能力过上对应的优质成绩带来的好生活的。
另一种‘读书’叫‘获取知识’并把知识灵活运用,这种人才是真读书,知识本质上无处不在,太多的只是在中国的学校外,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懂学习的人,不管在哪里,不管有没有在学校读过书,他都能游刃有余的发挥自己才能。
而中国教育往往就造就了一个怪现象,‘学霸’的未来反而不如‘学渣’,因为学霸是死读书,而学渣在活用知识。当然我们也不能以此就盖棺定论,因为现实环境中,学渣也是少部分人活得风生水起,大部分学渣依然是渣渣。
所以根本无需争论浮于表面的‘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有用’,怎么去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转化知识,这些才是我们教育里该去反思的、去实践的。
这篇文章把人从‘读书无用论’拉出来,但又带进了另一个歧途,就是去相信在中国能靠‘读书’翻身。
然而靠翻身的永远不是‘中国式读书’,是人有没有那悟性,能领悟到让自己翻身的知识技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在中国的主流教育里,还是科举制,除了应试教育的规划学科,其它知识都靠边站。
我们为之骄傲的四大发明有三个是在先秦,一个是在汉朝,再往后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小。
这其中的历史原因很复杂,科举制虽然算是当时伟大的教育创新,但也因此进一步关闭了底层上升的其他途径,考‘公务员’成为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
然而这种观念一直盛行到今天简直可怕,所以我常说今天的中国人无非是使用着现代文明工具,但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古代的中国人而已。
当今中国有绝大部分的家庭还是被逼迫在教育孩子‘出人头地靠科举’这条思维之上。
举个例子,一个优等生有几项选择,80%进公务员体系,10%进其它主流的高薪职业,10%出国。
我相信有绝大部分家长会毫不犹豫的要求孩子进公务员体系,这就是整个社会文化加上政治体制带来的劣根性。
一代接一代的往下传,然而能进公务员体系的也是少数,那么大部分孩子从最开始就被家长预设去挤独木桥,这才导致了人生悲剧。
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不是为了名利。我大学毕业这几年硬是靠着毅力读了百本书,有历史类有诗词类有散文类有教育类还有文言文,文言文,啃起书来确实费力,可我真的有很大的长进。
通过读书,我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生价值观,我不会随波逐流。但要说读书对我的生活确实没多大的用处,因为我依然每天过着同样的生活。可我和大多数人是不一样的,我有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乐趣,有自己的气质,有自己的涵养。
读书让我脱胎换骨,身边的人都说我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熟的人甚至以为我是一个老师,这就是无用之大用。
所以,谁说读书无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