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有两个烦恼:
一是,看了不少书,写了不少文字,可在工作中依然只用到有限的技能,重复解决熟练的问题,新接触的技能和思考,不能用在实际的工作中。这让我看不到自己是否真的有进步。
二是,笔记的组织形式迟迟没有自己的风格,许多内容看过就忘了,每次接触都跟第一次接触一样,总是从头来过,而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产生叠加的效果。
正好读了得到上的一篇文章,介绍flomo创始人少楠写的新书《笔记的方法》,我一直在用flomo,觉得很不错,简洁易懂又好用,实乃碎片化思考记录的好工具。可我一直没有开通会员,因为我觉得现在功能够我用了,克制过度消费买些用不到的功能。
他写到,看不到自己职场进步,背后隐藏这两个原因:
第一,看不见成长的台阶,导致自己的进步难以叠加。
第二,看不清成长的方向,导致自己的进步难以聚焦。
第一,构建自己的成长台阶
思考和经验是抽象的,需要把它具象化,用文字输出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形成你的台阶。随着日积月累,每次都站在台阶上进步,让成长能在原来的经验上叠加,而不是每次都重启。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记录所思所想。并提供有用的建议:
不要照抄照搬,而是用自己的话记笔记,记录你的想法;因为比记录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只有你自己的思考,才能成为你进步的台阶。
我现在也在遵循这样的方法在做,一篇文章触动你的点很多,不需要全盘吸收,只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整理成自己此时此刻能够理解的点即可。有句话说得好:“你看到的只是你此刻能看到的”,读书的体验和感受多半基于自己的经历。好书要多读,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环境下,感受和领悟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办法是前几天看到的一个帖子,他留言道:
将费曼学习法与《认知天性》这本书的理念相结合,尝试了一种新方法:文章中的大标题和子标题本质上就传达了该文的核心思想。
我会基于这些标题为自己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在阅读完毕后回答这个问题。
结合不同的观点和个人经验,我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看法,并将其记录下来,这便是我的阅读收获。
这里又给出一个思考的点,就是提出问题,然后通过阅读回答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比纯粹的摘抄效果更好。
第一,看不到成长方向
看了看我书架上的书,各式各样都有,每本都浅尝辄止,甚至没有读完就读下一本。再看电子书架的书,排在前几的都是最新出的书,这些APP是懂营销的,他利用我的焦虑,给我推各种书,然后点击去图个新鲜,就退出来了。
为什么我会这样读书呢?答案在于着急弥补自己的信息差。
“信息差”,指信息的不对称,简单说就是别人知道的信息,你不知道。于是很多人痴迷于收集各种信息差。
我就是这样的人,把领域范围扩大的极广,听闻别人议论点自己不知道的人或事,就赶紧查找弥补知识盲区。甚至以前对明星的八卦都力求比别人知道的更多。现在想想就算知道,对我何用呢?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样样努力却样样稀松,不聚焦在一个领域潜心深入,只会更加让我看不清成长的方向。应该时时问自己:我当前的成长方向究竟是什么?
首先要确立一个方向,这至关重要,决定了你的努力是否有效.
斯多葛学派的先贤塞涅卡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驶向哪个港口,那么哪个方向的风都不是顺风。
文中提到了通过笔记构建自己的“领域”,它的价值在于不断逼问:当前最重要的成长方向是什么?一旦确定了成长的方向,你要解决的问题就会汹涌而来,你的努力就会聚焦在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上,你得进步更容易看到。
我对领域的理解是这样的,就是要找一个点,然后解决问题。例如我现在想要成长的方向是学习心理学,那么就要试图问些问题:为什么我要写心理学?应该怎么学?有哪些体系?我需要学习那个方向?权威人士是谁?有哪些书本可以看?
其实你看,就是提出问题不断回答。当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了,你确实就是进步了。
如果说建立知识体系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断把自己置于具体问题、具体挑战之中。
我今年也给自己确立了一个方向:完善自我,迭代自我。确定了这个方向,遇到职场所有刁难问题,我都会保持乐观的态度,去积极的解决。
最后摘抄文中的一段话:
作为脑力工作者或者说知识工作者,当我们离开一家公司时,我们带走了什么?是公司的职级吗?事实上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名声很快会过去。是工资吗?除了少数拥有期权或股票的人,你每个月获取工资的时候,你产生的价值就已经被几乎全部兑现掉。这些都不是你的资产。
你能带走的是属于你自己的知识。如果这些知识都留在了公司的知识库,留在了同事的笔记本里,当你离开之后,你又剩下了什么呢?
面向未来来看,知识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资产。
所以,无论你在哪里工作,在哪里积累知识,我都建议你通过记笔记的方式,为你自己也积累一份。这是个好习惯,可以伴随你一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