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情書文学读书
诗歌与灵光消逝的年代

诗歌与灵光消逝的年代

作者: 艾苓 | 来源:发表于2013-10-10 19:33 被阅读0次

以前极少读诗。

中学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为了作文里有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摘抄过席慕容的诗:“在拥挤的市街前,在仓皇下降的暮色中,我年轻的心啊,永不再重逢。”又或是叶芝的《当你老了》,“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波德莱尔的“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家喻户晓的名篇,泛滥至极。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自然也无法与诗歌本身产生真正强烈的共鸣。后来到了大学里,读书愈发没有方向,常常是左踩一脚右打一枪。直到一年前无意间翻到《马雁诗集》,身体里竟似有一股力量被唤醒。

这位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女诗人,是地地道道的成都少城人,生前曾获珠江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刘丽安诗歌奖,才华夺目,然而却在2010年的一次意外中辞世,年仅31岁。在马雁短暂的一生中,她始终强调“写诗是一种冒险”,因为语言是大家都熟知的工具,而当人们开始关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时,会发现世界如此不可靠。换言之,诗歌是最直面内心的表达方式,而诗人,大概就是那个始终偏执而又孤独地行走在钢丝之上的人。在书的最后一部分《诗论》中,她说,“诗歌存在一种野心,就是通过语言实验,尝试建立起一组朝向乃至渗透到现实世界的权力秩序。”

在马雁的诗里,这种野心就是通过她那清冷纯净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展现出来的。中国古诗讲求用字精准,反复推敲,现代诗反而更朦胧。一种模糊的意境,让读者可以自由地置身诗的语境,带着主观意念解读,则情深与共鸣之妙兼得。所以诗歌也不需要导读或解读,因为文字电击心灵的瞬间,是一种永远无法解释的感觉。聪慧的诗人如她,总能用敏锐的触角察觉到生活最朴素最细微的情感,无奈、失望、冷漠、残酷,成为她诗中冰冷的色泽。在这本诗集中,诸如“沦陷”“摧毁”“裹尸布”“卑微”“痛苦”等词语常出现在字里行间,她写“死亡是最大的政治”,“痛苦不会摧毁痛苦的可能性”,“枕头是一架旧风琴,灌满了骨灰”。字字入骨,透彻心底。但她不是悲观主义者,只因看穿过世间无数人与事,情感破碎,人性美丑,生之无常。她也不是激进的青年诗人,没有中国当下诗歌那种油腔滑调的做派,她只是以诗歌为工具解读世界,追求自由与爱,并试图对抗虚无。

顾城说:“感性即自然的理性。”

当浮躁之风在全社会蔓延,当人们开始习惯把文化当作快消品,当碎片化阅读逐渐取代深度阅读,真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读诗的人将更寥寥无几,诗歌的灵光也会被雪埋。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感知自然的能力下降,逻辑与理智取代一切感性与激情,也正是本雅明的“灵光消逝的年代”,枯燥而缺乏情怀。

在一百五十多首诗里,我最喜欢这首《致——》。想着如果以后有机会再次爱上一个人,定要亲手誊给他。

《致——》
我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但这里也有光芒。
是正午的磅礴大气在照亮我,一万种不适在我体内赛跑,应挺立着身子,更端庄。甚至能摸到他的良心,他赞美我的时候,那里微微发抖,他在惊叹,在扼腕。
正是我,我的美不是病态的,“除了毁灭没有别的愿望”。
他是宽厚,他是河流,他是最标准的好, 是不敢承认的渴望。
我曾经以为一切都是不值得的,但他是正午的神像,张开手收留了悲哀的生命。
(马雁)

相关文章

  • 诗歌与灵光消逝的年代

    以前极少读诗。 中学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为了作文里有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摘抄过席慕容的诗:“在拥挤的市街前,在仓皇...

  •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为什么老照片里的人的脸上会有一种梦幻般的神色? 这种灵光不可复制。 科技也是一种媒介, 媒介本身也会影响内容,也有...

  •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这本书收录了本雅明(犹太人学者,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著有《德国悲剧的起源》)讨论艺术的四篇散文。 古典艺术的特...

  • 穿越灵光消逝的年代|小艺夜谈

    几乎每一次煞有介事的开始,小艺都会都会忍不住地说起梵高。幸好,在今天的读画中,我终于还是忍住了对他的作品的个人解读...

  •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金句摘抄

    1.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艺术品的“此时此地”——独一无二的现身于它的所在之地——这就是独一...

  • 读本雅明《迎着灵光消逝的年代》及其它

    第一次读一本哲学性评论书籍不觉得枯燥,自觉往往跟不上哲学家们的思路,读过一点尼采的书,开始觉得如闪电般震撼,读着读...

  • 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

    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 古典艺术是高不可攀的 现代艺术的随处可见的

  • [荐]三本小书:光与影纪实 可读性奇强

    「大众想要散心,艺术却想要专心。」 这本书灵光消逝的论文小册子,灵光乍现地从图像讲到大众文化,甚至政治影响。每一句...

  • 金马奖:共赴灵光消逝的时代

    对于政治与文艺的关系,哲学家们早有定论,柏拉图认为文艺应该服务于政治,他在《理想国》中,对文艺进行了“清算”: “...

  • 沉迷诗歌的年代

    记得上六年级正当年那会,由于那会家里穷嘛也买不起什么课外读物,校门外有个租书的好像是三毛钱一天五毛钱两天。 那时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歌与灵光消逝的年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kq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