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今天的课程,我的感受是,一个孩子的高情商,首先来源于他自己(较为)完整和正向的自我认知。
课程里提到的举例:女儿的小乌龟死了,爸爸一个劲讲道理,又说保证给重新买一个,但是女儿仍然伤心难过。站在父母的角度,小动物死亡很常见,又答应重新买过,实在不明白有什么好伤心难过的?这样的分歧,往往以家长简单的下一个粗鲁的结论:“你这孩子就是无理取闹”,或者“看爸爸好讲话就一直耍赖”等等,最后强制要求“不许再哭”做为终止。如果遇到脾气不好的家长,可能还会挨打,这会让孩子多么伤心和封闭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中国的教育里面,直到现在,也会强调“孔融让梨”,“无条件服从父母”。在我的眼里,这是一种泯灭人性的教育。我儿子大约从1岁,还不会说话,但是有能力自主抓取食物玩具开始,就天然懂得要好吃的食物,不肯用玩具交换。到现在三岁,即使强调过,他对于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还是会选择“大的”,或者“多吃一个”。
我不知道孔融让梨是几岁的事情,怎么想也觉得这事很假,被教育压抑过度,或者是他根本不爱吃梨子所以顺势分了出去。(哈哈真的有这种可能噢。)
而“无条件服从父母”,是儒家孝道所强调的。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何能违背父母呢?而且父母也在这样的洋洋得意之下,对子女任意挥霍他们之间的情感。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是这样的吗?一个在暴力下成长的孩子,成年后要如何不受影响?
豆瓣有一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里面的伙伴都在撕心裂肺的控诉父母对自己的冷暴力或者真暴力。我之前觉得,我的父母对我不如何好,但是看了那里的贴子,发现我家真的只是中下水平而已。挨打而已,被骂而已,至少我还有自己的工资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
有一个贴子我印象很深,有一个女孩倾诉,她父母家庭条件很好,妈妈也有自己的退休工资,但是一定要拿着她的工资卡,每个月只有几百的车费等不得不给的钱。这样她妈妈还经常骂她在家白吃白住。(有没有身体伤害我忘记了)她觉得非常痛苦,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冷静的网友给她支招,让她拿回自己的工资卡,或者干脆重新办一张工资卡,存点钱,然后自己租房子搬走,脱离父母的势力范围。这个女孩却一味的拒绝,只是说“我没有办法,她一直盯着我,我很痛苦,我走不掉。”
这种就是典型的失去了自己人格的案例。她意识到自己的痛苦之处,却无法去面对它。对母亲长期的顺从,导致了她的自我意识只能是在自怨自艾的地界。我不喜欢这样,即使我也经常迷失方向,忘记掉从前看过的精典指引,但是我仍然会下意识去寻找去接近,争取突破自己。
在我们这一代,父母因为中国社会的动荡,的确文化程度不高,对我们的心理教育也完全不在乎。在他们的年代,吃饱穿暖,“为社会主义做贡献”,才是头等大事。等上山下张结束,没有几个人还有机会回到正经的学校里,即使有机会,也是号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没有人关注心理发展的问题,一切以“科学”和“实用”为主。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很讨厌我妈妈对我的种种批评。她会说,看字写得真丑!看你走路姿势真难看!哈哈你这画了一晚上,最后自己把颜料水滴了上去,我看你怎么交作业哈哈哈哈!
可以说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是这种只有批评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话,让我越来越自卑。在我有意识观察自己时,却发现,我在不经思考,不经修饰说话时,语气和内容也是这样的挑剔和责怪!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有意识的留意自己的语言,尽可能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尽可能的接纳对方的优点,而不是对着“缺点”一通批评。我想这也是一种“无条件接纳”的实践。通过对事物的认可和赞美,让对方有被接纳的感觉,然后也许会回馈给我同样甚至更多的接纳。即使没有获得足够的接纳,我做了我需要承担责任的事,内心平静,这就是最大的福报。
我好像写偏题了哈哈。高情商的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重要的一点都是内心有爱,充满阳光,能够真正无条件接纳,才能无芥蒂的去赞美他人,认同他人,把话说到点子上,让沟通的人心情愉快。所以,根本的实践,还是从“真实透明”的“无条件接纳”开始吧!这样,在积极关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共情,产生同理心。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7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