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输了。”沈乔燕说,“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陈可恩说:“我没有输,比赛还没结束呢。不是还有一轮吗?这局我先。”
沈乔燕看着陈可恩,觉得他有点大男孩主义,不肯向女生低头。
陈可恩说:“我极力拥护反方立场,坚决反对正方立场。”
沈乔燕说:“哦。那你说说它哪里不公平。”
陈可恩说:“我不发表任何观点。但我就认为它不公平。你是正方。你认为它哪里公平了?”
沈乔燕说:“有人开始耍赖了哦。不过,我大人有大量,不跟你计较。我认为,高考相当公平,而且在参加考试之前,你我都签了协议。在那份协议上你明确表示:你认可高考制度,并且服从教育局对你的安排。换而言之,你同意了高考制度然后选择参加考试的。这是一件你情我愿的事。因此,它相当公平。”
陈可恩问:“你是说,我们在《考试规则》上面签的字?”
沈乔燕说:“对,就是这个,你我都签了名表示同意的。”
陈可恩说:“《考试规则》只要求我遵守考场里的纪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考试之后我们要服从教育局的分配。”
沈乔燕说:“教育局根据学生考出来的成绩,逐一将学生安排进相应的大学。你心里其实很清楚,考试成绩出来后下一步是什么。这一点你可不要狡辩。如果你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那你为什么要来参加考试?难度因为大家都来,所以你就来?你来参加高考,就意味着你已经同意教育局根据你的成绩,将你安排进入哪个大学。更何况,教育局在分配大学之前,还会优先查看你的意愿。”
陈可恩说:“请允许我作个假设。假如你我签署了一份协议,协议的内容是要你帮我去香港买一台手机,为此我愿意支付一万块钱给你。但由于你的个人原因,导致这部手机在入关时被扣留。你需要支付一千元才能将它赎回来。而你,就这么干了。回来后你要求我支付一万一千元,请问这样合理吗?”
沈乔燕说:“请你不要岔开话题,也不要举与高考无关的例子。请你接着我刚才说的话,进行回答。如果不能一一进行反驳,就算你输了。”
陈可恩说:“每个人都签了《考试规则》?”
沈乔燕说:“每个参加考试的学生都签了。”
陈可恩说:“好吧。你赢了。”
沈乔燕看了看地面,陈可恩看了看路人,谁也没有张口说话。
过了一会儿,沈乔燕见陈可恩还是没有想说话的欲望,她想主动说点什么,随后又想到陈可恩在这过程中达不到她的期望。于是她便起身准备离开。
陈可恩虽然没有说话,但他的脑袋一直在转。他知道,此时自己要说点什么。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该说点什么。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再不说点什么,沈乔燕就要走了。
“我要回深圳了,今晚的飞机。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很幸运可以在图书馆遇见你。”听陈可恩这么一说,已经迈开腿走了一米的沈乔燕还是觉得有点难过。
“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陈可恩很认真地说。
“这样吧。你用你的才华告诉我,你值得我把微信号给你。你以周边的环境写一首诗,如何?”
“以这周遭事物写一首诗?”
“对,一首诗。我知道你会写诗。”
两人的四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聚集了各省各市的学霸和状元。他们都非常聪慧,并且凭借自己的勤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全国最好的两所大学之一。他们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但仍然是一群有情感波动的年轻人。每年八月底与家人告别后,他们带着不舍和期望,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他们将用四年的时间武装自己的大脑。如果知识不扎实,最终还是会沦落成普通人。所以他们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另外,回家的车费高达数千元,他们极有可能与父母通了几分钟电话后,又继续待在课室里学习。
陈可恩观察了从他面前路过的学霸们,与他学校的学子相比,他们的压力似乎更沉重一些。与此同时,他还借助余光偷偷观察了沈乔燕。她很小一步很小一步走了回来,然后坐在石凳上。见她端端正正坐在那里,等他的诗出现,陈可恩的压力瞬间加大,他咬着牙齿提高了大脑的运作速度。
五分钟后,他感到一丝饥饿。但还是没有想出一首好诗出来。他需要一个契机,如果想不出来,他这一辈子极有可能打一辈子光棍。可是,眼前走动的学霸又能给他带来什么灵感呢。他又不能进入他们的脑袋,看他们在思考什么。
等他从缥缈的思绪逐渐回归现实,他忽然察觉到沈乔燕被冻着了。于是他把外套递过去给她。
但沈乔燕没有接,把外套推开了。“天之骄子,果然没那么容易搞定。”陈可恩心想。
他把外套穿了回去,然后继续思考。这时有个老奶奶从他面前,他想到了一点什么。
“我想到了,我想到了。”陈可恩兴奋地叫道,“我知道怎么写了。”
沈乔燕吹着双手,立起双脚说:“你快说。我好冷。”
“你听好了。”
“我一直听着呢,你说吧。”
“挥手爹妈莫相送,孩儿我知四秋冷。莫问前程万里路,他日回乡必成才。”
沈乔燕细细品读了这首诗,然后发出疑问:“这就是你写的诗?”
她盯着陈可恩,简直不敢相信。等陈可恩点了点头以后,沈乔燕露出了失望的表情。诗,有平仄要求。除此之外,最后一个字都是要押韵的。如果换作其他女孩,或许会觉得陈可恩“这首诗”写得还不错。毕竟他生动地描写了学子与父母告别的画面,不等母亲再三叮嘱,学子便说他知道,北京的秋天也很冷,自己会多穿两件衣服保暖,还一口气向母亲保住自己这四年都会照顾好自己。此外,陈可恩还表达了学子远赴他乡,希望学有所成,精忠报国的信念。
在描述大学生这一段,陈可恩做得确实很好。但身为北大的学生,沈乔燕怎么可能不懂诗的格律呢?陈可恩刚才说出口的那二十八个字,根本不能称之为诗,它只是借助诗的外表。沈乔燕认为,陈可恩糊弄了她。其实,陈可恩只要写出一首符合格律的诗,即便写得很一般,沈乔燕也会把微信号给他。可如果,他选择糊弄她,那不好意思,只能江湖再见了。不,是永不再见最好。回想刚才自己的行为,沈乔燕觉得自己一定是被寒风吹傻了,才会选择多给陈可恩一个机会。她起身,拍了拍牛仔裤,转身就走了。
“喂,你先别生气!”陈可恩从后面叫道,距离她三米的距离。
这次,沈乔燕头也没有回,直直就走了。
“喂,你听我说。”陈可恩追了上去,在她面前喘气。
“别烦我。”说完,沈乔燕加快了脚步。
“诗词三五句,字字如千金!欲得佳人顾,频频用错音!”
“嗯哼?怎么有人在吟诗。”沈乔燕回头看了一眼,见声音从陈可恩口中传出,她满脑子问号。
等她细细品味这首诗之后,沈乔燕感到震惊。
她说:“你是第一个让我回头三次的男生。这里面借用了李瑞《听琴》的典故吧?”
“对,这里面不仅借用了李瑞《听琴》的典故,还有借用了王维的典故。”
“在哪里?我怎么没有听出来。”
“这首诗叫《红豆》,送给你。”
“原来藏在这里。”
“对。希望你喜欢。”
沈乔燕盯着他,试图找出其他暗示。不过,这首诗已把他的心思,全部告诉给她听了。没想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会写诗的男孩。沈乔燕刚才出题,只是出于调皮,只是想整一整陈可恩。没想到陈可恩真的写出一首诗来。这首诗完全符合平仄的要求,而且压了《平水韵》下平十二侵的韵部。唯一小小的瑕疵,就是用了叠字。不过,这两个叠字,运用得非常好,没有其他文字比它们俩更适合放在这首诗里面了。
这首诗讲的是,不管是词,还是诗,它们的结构都非常简洁,每个文字的选择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所以说它价值千金也不为过。有个男孩呢,为了吸引一个懂诗的女孩的注意力,他故意使用错乱的排序,让女孩注意到他。这首诗与前二十八字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她不懂诗,如果她当时听信了陈可恩,那后面这首真正的诗,可能她就听不到了。也就是说,她在考验陈可恩的时候,陈可恩也在考验她。不过,这事就不跟他计较了,看在他在这首诗里把她形成成一个懂诗的女孩。这首诗写得不错,以后极有可能可以名流千古。而她有幸出现在这首诗里面,成为女主角,这一点非常符合沈乔燕对浪漫爱情的设想。所以,陈可恩通过了她的考验,让她稍稍放下来心中的骄傲。
“不知这样,是否可以要到你的微信号?”陈可恩在一旁问道。
沈乔燕认认真真打量了陈可恩。这个出现在她的世界还不到两周的男生,给沈乔燕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她有了想好好了解一下陈可恩的念头。另外,她认为,作品最能泄露一个人的真实情感以及所思所想。在平常的交流当中,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了解到他真实的那一面。除非他真诚,愿意袒露心声。这样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到他的另一面。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且,很多人绝大多数时间都会带着面具。我们对他的了解,可能一辈子都局限在他对外展示的那一面。不过,在文学作品当中,作者会毫无保留地把真实的自己显露出来。所以,沈乔燕觉得陈可恩既然能写出一首这么好的诗,那么他的人品也不会差到那里去。
“那边有个新开的咖啡厅,还不错。”沈乔燕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