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而知天命,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天命这个词听起来就十分的伟大,十分的遥远,人们常说破而后立,在逆境中站起来,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就十分适用。
颜渊是孔子的徒弟,有孔子关系十分的乱,亦师亦友,有一天他有孔子路过一个地方,只是他们讨论起来治国之道,孔子说人多了,就先让他们富起来,颜渊问富起来之后要干什么呢?孔子回答,然后要再教育他们,听起来很容易,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那个时代兵荒马乱,指不定下一顿就得饿肚子,那是人吗?哪还有功夫学习?哪还有能力学习?能学习的也只有贵族,那时是阶级社会,奴隶制度还未曾废除,奴隶是不能去学习的,在他们眼中奴隶就是工具。想要大家都仁起来,就必须要有学问,所以如果孔子想要得到他的志向,那么人们就必须要学习。不然谁知道什么是仁慈,什么是德呢?我相信就是那时孔子他认识到了泛滥学习的重要性,我猜想他回了鲁国之后,之所以大肆收徒,定然跟现在的场景有关。这个像是命运的引子。鲁国在去成都路上,到了一个叫做匡的地方,那地方的人与阳虎有仇,因为阳湖在那里乱杀人,而不巧的是,孔子与阳虎长的十分相像,于是被匡人误以为是阳虎,导致孔子被困在了哪个地方。这一困了就困了,整整五天,五天后,颜渊赶到,孔子对颜渊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对孔子说你都没死,我怎么敢死?(这情谊已经超过了师徒,他们因文化共鸣,这是精神上的情感。)孔子对颜渊说,在周文王死后的现今礼乐制度的传承者不就是我们吗?如果老天爷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不会让我们这些后辈的承担责任,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传维护的责任,愿天都不要我们这些传递礼乐制度的人们死那这些狂人们怎么可能会让我们死呢?孔子他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都坚信着自己的道路,坚守着自己的决定,这也让孔子明白了自己的天命,此时它充满责任感的把它定义为自己的一生的目标,国家没有了良好的制度,他叫用礼乐制度来弥补,他在此时此刻也明白了自己的天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