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到,秦国调长城军团返回关内进行平叛,周文战败自刎,吴广被杀,田臧战死,邓说被斩,战局陡然发生逆转,秦二世度过了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于是对李斯展开追责。
《资治通鉴》原文:二世数诮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书对曰:“夫贤主者,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徇百姓,则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贵哉!故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则权不在臣下,然后能灭仁义之涂,绝谏说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如此,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二世说,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督责之术
秦二世对李斯的责问并不为过,因为李斯身居丞相,位列三公,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斯心中也一定有无法言说的委屈。假如李斯敢直言申辩的话,大概会反驳二世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你还好意思来问我,这不都是你和赵高一起折腾出来的吗?”但是李斯一句话也不敢说,这时的李斯心中弥漫着恐惧的阴霾,而且还贪恋爵禄,已然手足无措,最后只好小心翼翼地迎合上意,力求二世不要对自己进行责罚,于是上书一篇言不由衷的长文,奏请二世推行“督责之术”,后世把这篇文章叫作《奏请秦二世行督责书》,简称《督责书》。李斯的文采非常出色,后人提到李斯的文章一般都会选用《谏逐客书》,而不会提《督责书》,就是因为后者太过言不由衷,也太过不要脸,简直把无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斯直截了当的对秦二世说:“作为帝王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奴役天下,以达到个人极端享乐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有一定方法可循的,就是施行督责之术。只要督责之术得到贯彻,您就可以想干嘛就干嘛,想怎么享乐就怎么享乐,谁也管不了你,谁也约束不了你。”其实很简单,只有两条,一是严刑峻法,轻罪重罚;二是独断专行,凌驾法律之上。理由更简单,第一条就是让天下人人自危,个个提心吊胆,所有人都战战兢兢,谁还敢滋事造反。第二条,皇帝可以肆意妄为,没有任何约束。
不要说现代,就算是在古代,但凡有一丁点正常思维人,都知道这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之道。但是,秦二世听了这话后,很是受用。二世说:“既然如此,那就赶紧实行吧。”于是,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谁对百姓压榨越重,谁越能得到嘉奖,谁越能处死更多人谁就是忠臣,一时间路上的行人一半都是刑徒,被处斩的人堆的到处都是,老百姓都惊恐万分,盼望着战乱赶紧发生。秦二世推行督责之术,无疑是在给秦帝国风雨飘摇治下的乱世之中火上浇油,但是历史就是这样让人难以捉摸,意想不到的是,这时候突然有人向秦军主动投诚了。
《资治通鉴》原文:赵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赵王复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秦将诈为二世书以招良。良得书未信,还之邯郸,益请兵。未至,道逢赵王姊出饮,从百余骑,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李良。李良素贵,起,惭其从官。从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李良已得秦书,固欲反赵,未决,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因将其兵袭邯郸。邯郸不知,竟杀赵王、邵骚。赵人多为张耳、陈馀耳目者,以故二人独得脱。
李良归赵
前边讲过,武臣自称赵王之后,兵分三路:韩广略取燕地,李良略取常山,张黡(yǎn)略取上党。韩广已经自立为燕王,和武臣平起平坐了,而李良也已经成功略取了常山之地,又奉武臣之命进军太原。当李良打到石邑的时候,秦朝军队据守井陉,拦住了李良的去路。秦军主将伪造了一份秦二世的招降书,试图招降李良,但是这位秦军主将的计谋没有成功,李良带着这份伪造的招降书返回邯郸,准备回去请兵再战。人还没有走到邯郸,中途却发生了一桩意外事件。
王姊被杀
李良在返回邯郸途中,恰巧遇到了赵王武臣的姐姐刚喝完酒,也要返回邯郸,这是一支百余骑的车队,浩浩荡荡、排场十足,李良误以为是赵王武臣出行,赶紧下车行跪拜礼。谁曾想,车中说人竟然只是武臣姐姐,更可气的是这个醉醺醺的女人连车都没下,只是让一个随从随便招呼了一下就扬长而去了。这件事要是放在别人身上,估计也就过去了,偏偏李良原本地位就在武臣之上,后来才追随到武臣手下,今天这件事着实让自己受了一肚子的气。这时偏偏又有一下不怕事大的手下前来谏言说:“现在天下四起,能者立之,责臣原来的地位还没有您高,现在连他的姐姐都对您如此无礼,不如把她杀了算了。”
本来李良刚接到秦二世的招降书,正犹豫不定呢,武臣的姐姐又来了这么一出,再加上下属的撺掇,楣良真就一不做,二不休,追上车队把武臣的姐姐杀了。然后带着自己的大军杀向邯郸,邯郸那还不知道咋回事呢,直接把武逼、邵骚也给杀了。张其、陈馀因为群众基础好,才得以逃脱。脱脱后的张、陈也没闲着,开始整编赵国军队,幸好家底没丢,还有数万之众,完全有复国的实力。
《资治通鉴》原文:陈人秦嘉、符离人朱鸡石等起兵,围东海守于郯。陈王闻之,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杀武平君
《资治通鉴》讲完李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引发了一场毫无征兆的叛乱事件后,并没有继续交代张耳、陈馀后来的去向,而是把镜头转向了另一场叛乱。这场叛乱的主角是陈人秦嘉和符离人朱鸡石。这里的陈和符离都是地名。其实,除了这两个人外,还有铚人董緤(xiè)、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人纷纷起兵,联手围攻东海郡守坐镇的郯(tán)城。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地名我们不用细究,只要知道它们都在楚地就好。这些人中只有秦嘉和朱鸡石后来还有戏份,其他人都是过场人物,此后再没有出现过所以,司马光直接把他们都删除了,只保留了秦嘉和朱鸡石。两人起兵攻打郯城,陈胜得知后,直接派手下的武平君过去统管各路围攻郯城的抗秦武装。本来这几支零散的抗秦小武装并不隶属于任何人,也并不互相隶属,只是因为共同的目的,临时组成同盟军,共同伐郯。陈胜突然派来一个名字叫畔的武平君来统管各路武装,就有点强行收编的意思。虽然你是带头大哥,但是我们是不是愿意听你的调遣得需要我们自己说了算,哪有问都不问就直接派人来行使指挥权的?因此,秦嘉拒不受命,还自封为大司马,级别比武平君还高。同时,对身边的各路人马说:“武平君年纪轻轻,根本不会打仗,我们可不能听他瞎指挥。”见大家都支持自己的意见,索性假借陈胜的命令把武平君给杀了。陈胜面对这样的问题也不是第一次了,我们都能猜得到,他一定是默认既成事实,做个顺水人情给秦嘉下一道诏令,封秦嘉为大司马,统领各路围攻郯城的各路武装。但是,秦嘉并没有收到认命诏书,因为秦军开始反击了,而这次主攻的就是陈胜的大本营--陈县,而陈胜也即将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点。
《资治通鉴》原文: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章邯已破伍逢,击陈柱国房君,杀之;又进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张贺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陈王以降。
陈胜之死
前文讲过,秦二世调回北方的长城军团后,终于打出了自己原有的水平。这次秦二世派司马欣和董翳辅佐章邯进行反击。在解除了荥阳之围后,大军直奔陈胜的大本营陈县而来,上柱国房君蔡赐被杀。陈胜派张贺出城抵抗,自己亲自监战,依然挡不住章邯东进的步伐,张贺战死。腊月,陈胜被迫放弃陈县一路逃窜,途中被自己车夫庄贾给杀了。庄贾投靠了秦军,至此,陈胜建立的张楚政权宣告终结。陈胜从二世元年七月揭竿起义到二世二年腊月兵败殒命,仅仅6个月而已。
《资治通鉴》行文至此,没有继续追踪章邯大军下一步的用兵方向,而是忽然宕开一笔,对陈胜的人生起伏之陡然,对张楚政权兴衰之逆转进行了一次复盘。还记得陈胜在田间劳作之时说过的一句名言吗?“苟富贵,无相忘”。陈胜到底有没有相忘于田间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