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积极心理学(3)——幸福是什么?(上)

积极心理学(3)——幸福是什么?(上)

作者: 佑暖儿 | 来源:发表于2023-07-31 20:34 被阅读0次

    “幸福“是何物?我们总问:我幸福吗?如何能幸福?

    这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问题,也是让生命变得绚烂的衡量尺度。我们这一生,从降临这个世界上开始,到离开这个世界,都在探寻幸福的真谛,同时也体验着幸福。

    我们都听说过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该理论是从自我意识的连续发展的角度,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在这里,我借用埃里克森的年龄阶段以及各阶段中主要需求和任务,在家喻户晓的古诗词中,寻觅人生进展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幸福。

    第一、第二阶段:婴儿前期、婴儿后期

    《赠外孙》 宋·王安石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小外孙的出生,让王安石非常欣喜,他用“小凤凰”来表达对小外孙的喜爱。生命伊始的喜悦,同样也伴随着与生俱来的责任,他希望小外孙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健康平安成长,长大后能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成为有用之才。

    这种喜悦,是生命之初的喜悦,是晨光初露、嫩芽初发、含苞待放的喜悦,这便是人间的一种幸福。

    第三阶段:幼儿期——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顽皮的小娃撑着小船偷偷采摘白莲。幼年时,我们的自我意识渐渐萌芽,总是会背着父母偷跑去捉螃蟹、抓鱼、掏鸟窝等等,然后自以为藏得“天衣无缝”,但仍然会被父母“一眼识破”,明明破绽百出,可是自己却怎么也想不明白到底哪里出了错,只能暗自感叹:爸爸、妈妈真的有一双能看穿我的法眼。于是,我们渐渐学习规则、学习诚实。

    尽管长大后的我们不再做这些顽皮的事了,也尽管当时的我们为此挨了不少打,可是在偷跑出去玩耍、没有父母在旁边管教的时候,是真的很快乐。这是童年的乐趣,一帧一帧,组成我们童年的模样。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每次提到阿德勒,我心里都非常感慨。他是我所了解过的为数不多的心理学,但是他可能也是最为不幸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人,创造了令人敬仰的成果。

    他在3岁的年纪,亲眼目睹自己的弟弟,在他身边因病夭亡;天生患有佝偻病,4岁才会蹒跚走路;5岁因肺炎差点丧生;上学时,相貌丑陋被同学排挤、被老师劝退……他生来“自卑”,但他终究实现了“超越”,在这接二连三的灾难中,他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发掘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代心理学大师。这一切,都要感谢父亲的鼓励,和一句让他铭记一生的话:"你不要相信任何事!坚决不要相信!",不相信宿命,不相信别人的评价,只要自己坚定自己。

    童年这支治愈人生的“强心剂”,原来在我们孩提时代就已经配备了——它可能是一些小乐趣、也可能是童年里的伙伴、还可能是在童年里给予我们力量的一句话。

    第四阶段、第五阶段:童年期、青春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进入学生时代,我们拥有了很大的集体,有了很多的朋友、老师,一起同窗共度很多年,建立良好的关系,纯真的友谊、有爱的师生之情,一起活动、游戏,感受到自身被接纳的归属感;我们见识到了更广大的世界,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当对所学的课程和主题感到兴趣和热爱时,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关于人生最初的问题在这里得到解答,同时也开始对未来的设想,想知道十年后的自己、二十年后的自己会是怎么样。

    相比于幼儿期,我们承担起了学习的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时代是最为幸福的时候”。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徜徉在学习中,自我求知欲的萌发,接受知识的洗礼;认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在求知路上结伴通行、互相帮助、彼此成就;毛泽东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也不禁感慨道“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时代在我们生命长河中留下了最为珍贵的一抹记忆。

    学生时代覆盖了我们人生中的十多年,”学习“、”教育“、”成才“成为了关键词,尽管,我们公认“学生时代是最为幸福的时候”,这是因为我们在多年以后才承认“学习”是“学生时代”所拥有的一种“特权”,只是当时的我们并未发现这一点,毕竟当前的教育还是未能帮助学生寻找有意义和挑战性的活动,在升学、提分的压力下,也没有让我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契克森米哈伊写道:学校和家长在帮助孩子们找寻快乐这点上都做得不好。大人们自己经常被不实的典型所迷惑,并成为传播这一典型的同谋。他们把重要的事看得又难又无聊,却认定无关紧要的事是刺激和容易的。学校通常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自然课也可以那么迷人,那么令人激动;学校所教授的历史和文学往往停留在表面,而未曾发掘它们的奇妙之处。

    在《教学的勇气》(The Courage to Teach)一书中,教育家帕克·帕尔默也同样认为,“在一个把痛苦和工作绑在一起的文化里,揭示工作最大的特征其实在于深度的幸福感,这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我们把工作、学习、努力与痛苦绑在一起的恶习,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在学校和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为了能让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我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观点,改变对工作的偏见。

    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在1930年所作的研究对我们很有帮助。600个6~15岁的学生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他们不需要再做家庭作业。如果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欠佳,他们就会被罚出去玩;如果他们好好表现,他们会有更多的功课要做。结果在短短的一两天之内,学生们都选择了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而非出去玩耍(并且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如果我们可以仿照这个实验过程改变对学习的态度,把学习视为一种特权,而不是要求,这样孩子们不但感到更幸福,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 激情、亲密和承诺。其中,激情是爱情中的成分,指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指在爱情关系中的温暖体验;承诺指对维持关系的决定。根据这三个要素的不同组合,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的七个维度,分别是喜欢,浪漫的爱,迷恋,愚昧的爱,空洞的爱,相伴的爱和完美的爱。完美的爱是真正的爱情,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等边三角形,形成稳固而持久的关系。

    爱情三角论

    网上有句话说“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相识之初,我们着迷于对方身上的某个特质而彼此相互吸引,新奇的东西对我们的感官确实有刺激的作用,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美好,但双方互相熟悉之后,这种刺激感早晚会消失。人们误认为找寻合适的伴侣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然而,一个美满姻缘的第一要素以及最有挑战性的事,并不是找到那个所谓“合适的人”,而是一段你用心经营的亲密关系,“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朝一夕的欢愉终究短暂,经营好这段关系才能幸福长久。就像小王子说:“我的那朵玫瑰,别人会以为她和你们一样,但她单独一朵就胜过你们全部。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毛虫是我除掉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哀怨,她的吹嘘,有时甚至是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爱情里有挑战的日子是在柴米油盐开始之后。在两性关系里面,值得费心努力的“工作”就是用心经营亲密关系。彼此经营、彼此爱护、彼此理解,才是爱情的基础。进行深刻地自我探索是保持爱情和热情的必要条件,打开心灵,与伴侣分享自己最深刻的需求和恐惧,甚至性幻想和生命的梦想。除了让伴侣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之外,还要尝试去真正地理解对方。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的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辛弃疾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和向往之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让人非常向往。一家五口的生活情态所体现出的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在这片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中在诗词中尽显。

    就像在《去有风的地方》剧中,许红豆在窗台上看到谢之遥为阿奶洗头发,想起自己在儿时在姥姥家的时光,有姥姥慈祥的笑脸,与姐姐一起打闹,还有很多小动物陪伴玩耍;她说,姥姥身上有一股烤面包的味道,而阿奶身上有姥姥的味道。剧中有一幕给我很触动——她在电脑上工作,阿奶在旁边做针线活,看到红豆的长发总是挡眼睛,便上前轻轻挽起了她的头发,在那几分钟里没有任何人物对话,但是许红豆陶醉的表情、阿奶宠溺的举动,似乎已经是无声胜有声。

    《去有风的地方》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一种“家味”,是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和关爱。“家”是一片幸福的土壤,孕育了人情之暖,无条件地爱着彼此;“家”是一个幸福的加油站,能够在我们即将耗尽自己燃油的时候,重新恢复到满格的力量;“家”还是一个幸福的生产力,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

    心理学家唐纳德·W·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做过一个研究:在母亲身边玩的小孩要比不在母亲身边玩的小孩更富有创造力。当孩子们在母亲身边的一定范围内活动时,他们的创造力是很惊人的,也可称为“创造力圈”。在这个圈内,孩子们勇于去尝试,跌倒了自己可以爬起来,原因是他们知道那个永远无条件爱他们的人就在身旁。

    成年人由于经历比较丰富,不需要像孩子那样一定要离亲人很近。对于我们而言,只要知道有人在关怀着自己就可以产生同样的安全感。

    无条件的爱所带来的力量,等同于给我们建造了一个“幸福圈”。若身在其中,我们就能勇于追求有意义且快乐的事情。我们将大胆追求激情释放的自由,它可以是艺术、商业、教学或是园艺。无论最终是否富有或成功,无条件的爱才是幸福的源泉。

    现在的快节奏生活下,学生忙着学习、成年人忙着工作,大多数人都忘了停下来问候身边的人,只因为我们太忙了,只有某音还在传递着慢生活,仿佛那是个世外桃源。梭罗说,“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如果老是马不停蹄地前进,那就等于只是简单地对每日的生活做出反应,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创造真正的幸福。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如果我们能在80岁的时候出生,然后慢慢走向18岁,那生活将会幸福无比。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有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两人同病相怜,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下了《咏老赠梦得》送给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

    认知活动的退行性改变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感知觉衰退最早,变化也最明显。但是人老了,就没有幸福可言了吗?刘禹锡用他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示,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曹操也在晚年时候写下壮志豪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力透纸背,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显然刘禹锡和曹操是以“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老年期的人生发展。毕生发展观是德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德保尔·巴尔特斯(Paul B.Baltes,1939—2006)创建的毕生发展心理学中的核心观念。其主要理念是:个体的发展是一生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具有多样的形式、复杂的构成、极强的可塑性,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

    最近播出的电影《我爱你》,讲述的是夕阳黄昏的爱情。提到“爱情”,先入为主的往往是少男少女的青涩、天真和单纯,所有的偶然都归于爱情的命中注定,浪漫的情怀都不需要刻意的营造,但在这部剧中,焦点落在了我们忽视的老年人身上。经历过更多的人间的酸甜苦辣,他们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句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山哥每天辛苦的工作,不离不弃地悉心照顾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婆,非常打动我;常为戒与惠如这对欢喜冤家从“相杀”走向相爱的经历,以及老人之间求爱的招数,幽默中不失真诚,戏谑中流露出久违的感动。四位老人,两对爱人,在步入生命终章之时,他们用力而纯粹地相爱,哪怕不再有明天,也要对彼此说出那句“我爱你!”。

    其实,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内心的障碍——那种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错觉。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我们都有幸福,我们都在体验着幸福,我们都在创造着幸福。无惧年龄,无惧衰老,有一颗朝气蓬勃的心,我们便是值得的。马克·吐温说:“如果我们能在80岁的时候出生,然后慢慢走向18岁,那生活将会幸福无比。”相爱是人生中最美的一段记忆,也是生命力最为蓬勃向上的一种记忆,这便是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积极心理学(3)——幸福是什么?(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ws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