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换个角度再看“纠结”

换个角度再看“纠结”

作者: 奔跑的大胯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22:16 被阅读0次
image

撰文丨大胯

写在前面

也许,你应该意识到了:

我们这一辈子需要拼命去抓住的机会,也就那么几个而已。比如:

  • 选择什么样的大学?
  • 选择什么样的专业?
  • 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 选择和谁结婚?
  • 选择什么“赛道”创业?
  • 选择什么项目投资?

这些机会应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事”,也许你还有其他的“大事”,但是总数应该不会特别多。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假设上面每项选对的概率都为50%(这应该是很高的概率了)。那么,上面六个选项都选对的概率还不到1.6%,这还不包括其他次一级的“大事”。

也就是说,一辈子如果想要一路顺遂下去,真的挺不容易的。哪怕成为了人群中的前1.6%,就算不是大成功,也应该算是小有成就罢。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人生什么最重要?答案也很直接:选择最重要。

的确是这样的,人生的头等大事只有一个,“ 选择 ”。

比如,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大智慧就是要用到这些大事儿上,至于别的地方么,难得糊涂其实是好建议。

如果再认真琢磨这句话,你会发现,我们却往往“反着来”:

  • 遇到大事儿了,反而最容易糊涂,“大智慧”是啥?
  • 遇到其他小事,我们却“费尽心思”,哪能容得糊涂?

“大事总糊涂,小事却折腾”就像是我们始终逃不过的宿命一样。但深想一步,这背后藏着的,不正是纠结么。

“纠结”是我们难免会遇到的坎,它就像这个段子说的这样:

高晓松和吴磊同时追求你,只能选一个,你会选择谁?

“纠结”往往正是这样:

  • 一个是“诗和远方”;
  • 一个是“唾手可得的颜值”。

它需要我们做出选择——一个几乎无法回头的选择


正文

但问题是,现实中面临的选项往往是很明确的,它们就这么杵在那里,可是,就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也会束手无策。如果你仔细回忆过去,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

回想自己以前遇到的大事儿,似乎很难记得自己曾经主动做出过什么选择。

深想之后,又觉得不对——这件大事儿不可能没有选择的。既然已经走过来了,是否就意味着,当初的自己在这个选择面前并没有深入地思考,甚至在潜意识里更趋向于不选择——一度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

其实,“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往往还是最差的选择。

但细想之后,起初的时候,却也不能全怪我们。比如:

整个社会都在教我们努力、上进、勤奋、死磕……,却很少教我们如何做选择。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中的“媒妁之言”可能正在消失殆尽,但人是有模仿能力的,我们起初的选择习惯,或多或少还是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甚至是父母帮忙代为选择,这种影响甚至一直穿越到现在。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父母之命”呢?

而我们之所以常常对选择“无动于衷”,甚至是“纠结”,难道不是因为我们从没有深入思考该如何做选择么?

我们总在强调努力、勤奋等品质,却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在创投圈不是流传着这句话么:

所谓的创业成功,无非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做个引申,比如:

所谓的婚姻成功,无非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因为事实很明显,在婚姻中,一个体贴入微的解答题高手如果遇到一个蛮不讲理的伴侣,也依旧没办法“力挽狂澜”。

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其他方面引申……

到了最后,甚至可以把这句话再简略一点:

所谓的成功,无非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成功是高手的事,起码是发生在那些“最终成了高手的人”身上的事。

人是观念的产物。很多时候,当你的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时,即便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事情,你也会对它视若无睹。比如:

  • 如果没有“选择”的观念,就会塑造一个“纠结”的人;
  • 如果没有“正确选择”的观念,就会塑造一个“惹事”的人;
  • ……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你会发现,当你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你会惊出一身冷汗,甚至会发现自己曾经错过了多少有价值的机会。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为什么会纠结”,归根结底的问题就是:

“我们的价值观不清晰”,导致最终没有“清晰的选择逻辑”。

这就相当于,我们虽然是成年人,当遇到选择时,就好像我们在孩提时代时,父母训斥我们的那样:“不知道好坏”。

看起来似乎可笑,但的确是事实,因为:

当我们面对选择,如果能够清晰地知道好坏,就根本不会纠结,直接选好的就行了,傻子才会选择坏的。

但回过头来思考,这又是一个坑——生活中哪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如果非要说有的话,无非是下面两种情况:

  • 取舍问题;
  • 先后问题。

一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意识到:

大部分人的“纠结”的根源,不是“如何选择”的问题,而是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因为如果信息量足够的话,貌似“残忍的你死我活的选择问题”就会被转化为更容易被量化的“取舍问题”或是“先后问题”。这其中:

“选择问题”,类似于在“点与点”之间进行比较;而“取舍问题”往往是“线与线”之间的比较,如果再加上“先后”这个时间维度,“纠结”就会具体很多,逐渐清晰起来,就好像是多了两条解题的辅助线一样。

而解决“信息量不足”的解决办法就是自我提问

因为“纠结”是无解的,但是“提问”却是有解的。

通过不断地把纠结变成提问,无解的问题,就会逐渐变成有解的“提问”。我们需要的只是踏踏实实一点点获取更多的信息,找到答案就好。

“提问”的最少必要知识可能简单到不可思议,就是:

看3年后(假设的年份,但的确也是理性思考性价比最高的年份),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

也就是,问自己下面3个问题:

  • 权衡一下,3年后,A和B的好(或是其他选项),哪个你更想追求?
  • 权衡一下,3年后,A和B的坏(或是其他选项),哪个你更不后悔?
  • 现在做点什么,能让3年后的这些后悔不发生或者少发生?

嗯,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如果没有刻意训练的话,当你下次遭遇纠结时,可能出现下面三种情况:

  • 能够第一时间记得有这个方法的概率假设为1/3(算是很高的概率了);
  • 即使记得这个方法,能够顺利找到这个方法的概率假设为1/3(也算是很高的概率了);
  • 即使你找到了这个方法,能够顺利完成3个问题的概率假设为1/3(算是很高的概率了)。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刻意训练或者放在你可以随时找到的“地方”,你能够顺利解决“纠结”的概率仅为1/27(约为3.7%),你知道的,这已经算是很乐观的数字了,真实情况可能连1%都不到,也就是之前我们所说的那样:

你会惊出一身冷汗,甚至会发现自己曾经错过了多少有价值的机会。

而且是活生生地错过的。更恐怖的是,哪怕是那些我们平时甚至有些看不惯的“只收藏不阅读”的人,从概率上看,他们解决“纠结”的概率也可能是我们的9倍,至少也会是我们的3倍……

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罢了,因为很多人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至此,我们甚至能够从概率的角度深刻理解那句所谓的“陈词滥调”: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这句话多有道理啊!但是知道又如何,绝大多数人依然只相信自己的大脑,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甚至觉得自己的大脑拥有固态硬盘一样的检索速度。

但是,每当纠结来临,这些人的脑子就好像是宕机了一样,CPU使用率瞬间飙升至100%,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直至最后选择了“不选择”——这个最坏的选择……


写在最后

如果你再看努力、勤奋这些词,会发现它们意味着“行动”。但被很多人忽略的是:

“选择”常常发生在“行动”之前。

于是,“选择”出错之后,水平再高也“无力回天”,如果再遇上个高效的“行动派”,效率再高,也是越做越错,直至最后绝望的一刻,只能安慰自己“早死早超生”。

这不正是之前那句话的反面么:

所谓的失败,就是解答题高手做错的选择题。

更何况,我们大多数人还不是一个解答题的高手。

至于最后的结果,“回头”看看就知道,貌似在最初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但是很多人真的连“头也不回”,面对不如意的结果时,他们将它称为“宿命”……

祝吉安!


题图:大胯自己用Keynote捯饬的图

往期回顾:

相关文章

  • 换个角度再看“纠结”

    撰文丨大胯 写在前面 也许,你应该意识到了: 我们这一辈子需要拼命去抓住的机会,也就那么几个而已。比如: 选择什么...

  • 换个角度再看“自欺”

    撰文丨大胯 声明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如果你能...

  • 换个角度再看看

    沈阳下雪了路面打滑了,单车电车都已经召回了,冬天实在不合适骑行。我心生一种想法。自己家不交采暖费就好了,可以在单位...

  • 换个角度,再看都是美景

    想写、想说时,话是往出涌的。相反,不想说、不想写时,一切的一切也可以是麻木的。在日子平淡无味时,就要想想哪里出问题...

  • 换个角度再看“合理决策”

    撰文丨大胯 写在前面的话 你好,我是大胯。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合理决策”这种能力是否能够被“快速迁移”...

  • 换个角度,你再看这世界

    有句话说得好,弱者让情绪控制行为,强者用行为控制情绪。我们不要让自己长期处在过去的悲痛中,也不要把精力用在与事无补...

  • 换个角度再看“潜在失业焦虑”

    撰文丨大胯 写在前面的话 你好,我是大胯。 如果你看过之前的一篇文章《究竟怎样正确地“转行”?》,会发现如今社会上...

  • 换个角度再看“冲突”?(新年篇)

    撰文丨大胯 写在前面的话 新年快到了,表面上看,我们将会和我们最熟悉的人相聚在一起,此时,我们如此相同。 但如果深...

  • 2021-01-22

    《请停止无效努力》 作者:嘉木 【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很多时候,人总站在一个角度想问题,总是用以前的思维固执地纠结...

  • 换个角度再看区块链的技术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对比特币系统的解构和重构。区块链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以密码学的方式维护了一个不可篡改的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换个角度再看“纠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xw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