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
换个角度再看“自欺”

换个角度再看“自欺”

作者: 奔跑的大胯 | 来源:发表于2019-02-26 16:50 被阅读45次
    image

    撰文丨大胯

    声明

    •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 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 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自欺”这个词很有意思,很多人常把它与“说谎”相比。但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这也正是“自欺”有趣的地方。

    如果你自己琢磨:

    “说谎”常常指,自己内心相信,却说服自己不相信。

    “自欺”常常指,自己内心不相信,却说服自己相信。

    比如,下面两个例子:

    说谎的典型就是:小偷偷东西被抓不承认。

    小偷内心知道自己偷东西了,对外却总是试图说服自己不相信自己偷了东西。

    自欺的典型就是:人生的三大错觉之一——那个美女喜欢我。

    男性往往会高估女性对自己的兴趣——也许对方只是无意中多看了你一眼,你就会隐约觉得对方对你有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你内心明知道这概率太低,但是却总是试图说服自己相信“那个美女喜欢你”。

    更有趣的是,从这个例子当中来看,“自欺”貌似还是有“好处的”,正如那句俗语所说:

    宁可错聊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这种对自己魅力的自欺,“竟然”能够帮助男人找到终身伴侣,传播自己的基因。

    但是,这也并不能完全确定“撒谎”和“自欺”的边界,这中间的模糊地带还包含着“哄骗”。

    哄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就说:

    士兵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

    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自欺”背后的运作原理是什么?一个人欺骗别人容易理解,但是却为什么还要欺骗自己?欺骗自己难道还有什么意义吗?

    《愚昧者的愚昧》一书的作者——罗伯特·特里弗斯给出的理由很直白:

    人类欺骗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欺骗别人。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原本并不擅长欺骗别人,但是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好处或者为自己避险,骨子里是特别想要欺骗别人的。为了能够“骗出新高度”,打磨“新骗术”,我们人类开始通过不断骗自己来训练欺骗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欺骗别人。

    这还真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只不过,这里指的是“自欺己,而后欺人”。

    更恐怖的是,当这种“自欺”的行为渗透到组织或集体中时,往往会发生灾难。


    1982年1月13日,美国佛罗里达航空90号班机冒雪起飞之前,机长与副机长的对话如下:

    副机长:“天呐,要想把这里的冰雪处理干净是不可能的,他们这么做只会给人一种安全的错觉。”

    “这……大概能够讨好联邦调查局吧。”机长接着说:“铲冰车就在下面,实际上他们应该弄两辆。”

    接着,他们俩没有说话。

    实际上,这时副机长已隐约意识到冰雪很严重,但是他们俩并没有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行动,而是选择了沉默。就这样,副机长和机长就沉浸在了起飞前飞机已经充分除冰的想象当中。

    就在起飞前:

    副机长又说:“跑道太泥泞了,你是希望我采取一些措施,还是直接出发?”

    机长说:“那你又能做什么呢?”

    对话就这么结束了。

    起飞的几分钟后,飞机撞上了一座大桥,坠毁在河里。这次航空事故导致74人死亡。这段对话是飞机失事之后黑匣子中保留的录音。

    从两次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起飞前,副机长已经意识到了冰雪天气对飞行可能造成风险。但是,当他的问题没有得到机长的正面回应时,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欺骗自己,认为这样起飞是安全的,并按这一方式进行了操作。

    而机长则是陷入了对自己的飞行经验过度自信的自欺当中,他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冰雪会给飞行安全带来问题。即使意识到了,他也会认为这种情况很常见,盲目相信这次也不会出现问题。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由于副机长和机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自欺,而他们两个人的互动和沟通的本质,就是使得他们对于安全的疑虑被压制、打消,从而演变成了“群体自欺”。

    其中:

    副机长自欺的原因,可能是怕在机长面前暴露自己的经验不足。机长自欺的原因,可能是出于过分相信自己的飞行技术。两个人共同自欺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担心延期起飞,另一方面可能是怕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太麻烦了。最后,他们真的“说服”了自己——认为飞机在这次的冰雪天起飞是安全的。

    他们的自欺酿成了自己和近百名乘客的杀身之祸。

    在这个案例中,机长和副机长的上下级关系是机组内部形成自欺的重要原因之一。机长的权威让副机长不敢勇敢地讲出和坚持自己的判断,也不敢质疑机长的漫不经心。

    尤其在韩国航空的机组人员中,这种森严的等级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1988年至1999年期间,韩国航空的事故率比美国航空高17倍。

    经过复盘之后,这一结果正是由于韩国机组中副机长受制于机长权威,不能有效沟通、纠正错误导致的。针对这一现象,韩航后来对机组的内部关系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副机长的自主权和判断权。机组内部的自欺现象因此减少,韩航的事故率也大幅下降了。

    如果你读过之前的一篇文章《究竟怎样正确地“拒绝权威”?》,会发现,这种“屈服权威”的自欺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可以思考一下,这种“群体自欺”的现象在你的公司中应该也屡见不鲜。

    甚至,回头看你会发现,就连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中,讲述的大公司遭遇所谓的“创新窘境”的根源,就是“群体自欺”的结果。

    想想的确是这样,因为在群体中,难免会存在这样一个公式:责任除以二等于零

    换句话说,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惯性思维:

    创新是冒风险的事情,对于组织整体来讲,创新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组织内的个人来讲,创新是在脱离舒适区,躲在后面,即使出了事了,有大伙一起担着。但是,万一自己出头了,搞砸了,那个人就真的“悲剧了”。

    所以,即使群体内部的大多数人都看到了机会,他们也会选择自欺,从而不做任何行动。

    纵观历史上朝代更迭的时候,也存在如此这般的“自欺阻力”。在前朝看来,这是“忠”;在后朝看来,这是“逆”。

    甚至,就连“快乐”都变得有意思了:

    所谓的快乐,很可能只是让个人对意义的错觉和集体的错觉达成同步而已。只要你的个人的想法能和身边的人的想法达成一致,你就能说服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而且也能从这个信念中得到快乐。

    反倒是,这个结论却让人未免有些难过——难道快乐真的就只是种自我的欺骗吗?

    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的:

    如果快乐是在于感受快感,想要更快乐,就得操纵我们的生化系统。如果快乐是在于觉得生命有意义,想要更快乐,就得要骗自己骗得更彻底。还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

    答案往往是“很难有”。

    更可惜的是,就连“中庸之道”的含义往往都被很多人误解和误读,认为是“和稀泥”的意思。仅仅因为这个词,甚至还引发了一系列“群体自欺”的现象。

    “自欺”很难破,因为它看起来的确“反人性”,实则太过“顺人性”。

    要说方法,想想看: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无道理,中庸之道很智慧。

    祝吉安。


    题图:大胯Keynote自制

    往期回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换个角度再看“自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xz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