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了省远程研修平台上的乳山市教学教研中心孙晓军老师的一节课收获很大。
我的观察点重点在老师问题的设计和课堂针对学习的回答进行的理答和追问。
首先导入环节:问题背景:孙老师运用奥运会中的图片和运动员滑行的动态图提出来以及古代窗棂图案以及桥梁设计等生活情境出发引出了第一个问题:你能发现直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封闭性问题,但是需要学生通过给出的情景中提炼和总结)回答方式是学生举手示意: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平行或相交,老师追问:小学曾经接触过,你对此还有哪些了解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回答,相交有一个顶点,平行没有。老师强调理答提问:有一个什么点?学生更正。继续追问: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一生回答必须在同一平面内,老师追问:为什么要强调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学生回答并举例,老师举例讲解。并板书本节主题并联系小学内容。以上第一个环节完成,问题设计大致如下: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封闭)——追问学生相关知识点(你有哪些了解)——追问还有谁能够补充一下。形成了一个知识关联和回忆的闭环,通过学生之间的回答和教师引导来完成的知识导入环节。(用时3分钟)
第二个环节:在第五章我们学习过线段、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方面来研究(开放性问题,从知识性层面过度到方法性层面)回答方式是单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并且从这些视角继续展开学习导入下面的学习环节。
第三个环节:通过窗棂图案中提炼的四个角,你能说出他们的特点和和相互关系吗?(开放性问题)
追问:关键词追问:你对互为是怎么理解的?
对这三种角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你是怎样认识的?(余角、补角、对顶角)引出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通过学生的回答(说到余角补角提现的是数量关系没有体现位置关系,而对顶角则体现位置关系,没有体现数量关系,对此,老师强调持有保留意见,引出对顶角的数量关系,接着发问)引出∠1和∠2是否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有认识的同学请举手。学生回答后,得到对顶角的数量关系,追问:你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一下吗?你能用符号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现吗?(同时紧扣图形,很好的实现了三种语言的转换)
在后继的练习当中老师很好的运用了开放性问题,比如习题当中:想一想你是如何得出度数的?进一步说明你的依据。有没有不一样的?你发现的依据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语言描述吗?
总之,老师的提问以开放性问题为主,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一个主问题,并且层层追问。问题有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提问模式可以在不同的课堂中借用,比如:你是如何理解的?你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如何运用文字语言来描述,怎么用符号语言来表达,还有补充的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在老师的问题引领之下,基本能够做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并且有很多精彩的回答,同时老师还善于捕捉学生的关键词进行修正和引导,同时也借助学生回答的结果引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师生往来。将这节课推向一定的高度。
当然本节课优点还有很多,比如,整节课以古代生活中的窗棂图案为线索,将生活中的一些图形进行提炼加以组合。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注意到知识与学习方法的互相渗透,同时也很好地借助询问来引导学生做好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的有效转换。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中的三会目标。同时开始的整体章节建构,结尾的后继内容的提示,不同体型的图形组合与分解等。这些都值得好好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