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设想一个生活的场景,你发怒了,发怒了以后或者你担忧了,你睡不着觉了,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
一共四步:
第一步是首先反思,为什么会有C,我为什么睡不着觉?我为什么为这个事气得吃不下饭?
第二步,反思一下,找你那个错误的B,然后审视一下你的B。
审视你的B的时候,你要从三个角度来审视,一个是关于自己的角度、一个是关于他人的角度、还有一个是关于当下这种关系的角度,这个情形的角度。
关于自己的角度,我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就不能够被冒犯?如果我被别人冒犯,我就会觉得这对我是极大的侮辱,我是不是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了?你有了一个应该化的思维。
然后,对于他人,说我为什么要求他必须对我好呢?我为什么这么在意他呢?他这个人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可饶恕呢?你对他人也有了恐怖化或者应该化的想法。
那么我们俩现在这关系是什么问题呢?如果我现在这样发怒的话,对于改善我们俩的关系有没有帮助呢?没有,所以当你能够从这三个角度来审视你的B,审视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发现你就开始逐渐变得冷静了。
第三步,如何去对抗自己的B,就如何去反思或者是对抗自己的B。说我怎么样替换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怎么样让自己走出这个恐怖化或者应该化、或者是合理化的这个思维模式。
最后一步就是想一想有什么更好的选择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史蒂芬柯维的《第三选择》里边讲过一个案例,我印象特别深。
就是一个女儿,她有很多吸毒的朋友,她跟一些吸毒的朋友在一起,然后这个爸爸就来跟这女儿谈话。结果刚一谈话,这个女儿就发作了,说你们从来都不关心我,你们这个时候知道来跟我说这个了,你们不就是嫌我丢脸嘛,就跟那个爸爸说这样的话。
你们觉得这样跟这个爸爸说这样的话公平吗?很明显不公平,那么如果这个爸爸仅仅是追求公平的话,他会怎么做呢?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仅仅追求公平,他就会摔门,你说我不管你,那我就不管你了。
那一旦这样的事发生,你觉得对他们俩的关系有好处吗?爸爸是追求了公平,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你对我不好,我报复你,但是对这个家有好处吗?他有没有让这个事变得更好呢?还是他让这个事变得更糟糕了呢?
只有弱者才追求公平。弱者的心里边就想着公平交换,那就是我们说恐怖化或者是应该化这种思维模式或者甚至有可能是合理化的思维模式。因为你把我惹怒了,所以我只能这样。
这三种思维模式都会导致一个人的脾气变大,然后爆发出来,这就叫作被别人左右了自己的情绪。
那你怎么能够让你的情绪,不被别人左右呢?你是要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怎么样能够让我变得更好?能让我的女儿变得更好,能让我和我女儿的关系变得更好?
这时候这个爸爸就会想到说,是不是平常对你的关心不够,让你觉得特别地伤心?那个女儿说,对,是的。
然后这个爸爸讲,那爸爸以前做得不好,你愿不愿意跟爸爸讲讲有什么样的情况?然后那女儿才开始慢慢哭了起来,然后慢慢讲自己跟那些人为什么要混在一起,最后说他们吸毒的样子我也觉得很可怕。
所以当一个人的情绪逐渐好转的时候,才有可能去达成这个问题的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