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风琴

作者: 028476dc5686 | 来源:发表于2017-05-27 20:22 被阅读60次
    摄影师的名字忘了

    我有一个口风琴,但我曾经也有一个,除了那份特定的唯一属性,它们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我曾经有一个口风琴,但不知道被我扔到哪里去了。看到手中的这个,拿着它吹了一首小星星,慢慢地才想起曾经拥有过的它。现在的这个很幸运,就算我不知所踪也会带着它,因为曾经失去过一个,这份失而复得会令我对它尤其珍爱,不会随随便便送出去。

    也曾经有过一本《基督山伯爵》,购买这本书的经历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所谓的血缘关系还没有一纸契约来得稳妥,也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情能依靠的最终只有自己。为了一本书去真切企盼地望向所谓亲戚的心,我只允许自己有那一次,那时候我刚上初中。

    后来自己买了一本薄薄的《基督山伯爵》,在扉页写下了“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大仲马的这份风流打小看过就很难忘记。这本书也是失而复得,但忘了是在哪个书店买的了,口风琴是在海口买的。

    像这些东西我会留着,毕竟失而复得的东西不多。至于其他的什么,我可能高兴了就随手送人。送出之物中让我想了半晚上的是《未央歌》,想过之后也就算了。总结来说,我的物欲不强。尽管明白“没钱是万万不能”,但也没有要赚很多钱的欲望。

    之前跟一个朋友聊起过爱好与钱的问题,我们俩的爱好还挺统一,都喜欢电影、书、碟片、戏剧和音乐。我们就这样走在湖边,有一茬没一茬地聊着。就拿我们喜欢的东西来说吧,都是要烧一些钱的项目,烧多烧少看个人深入程度。从最基本来说,电影、音乐和书可以免费获取,戏剧你总不能一直在b站蹲着看吧?现如今的剧,100是起步价,我也就研二的时候人品爆发手气又好,拿了快一年的免费票看。看过好的,你再去看那些不用钱的剧目,自然没有滋味。就这般高不成低又不肯俯就,看戏剧的频率就看个人钱包的厚度了。

    大步跨过小打小闹阶段,我们都意识到一个严峻的事实,如果我们稍微变得精神敏感些,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只是买普通的书啊碟片啊没问题,这些平时也根据情况收藏了一些。如果你要买画册,如果你要收集年代久远的碟片,那消费指数就蹭蹭往上蹿了,黑胶啊唱机啊这些就先仰望着吧。

    我也只能先压制住自己广泛的爱好,前段时间入了一张二十多还是十多块的二手玫瑰的CD。我还挺高兴,物美价廉的。看上了一本《I am Monet》的画册,忍痛在图书馆翻完了。买邮票吧,就自己在年代久远的铁盒里花时间淘自己喜欢的,对于老板介绍的套票偶尔才回应。这样子忍着也别有一番趣味,就好比,裸露过多和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女人对男人来说一样具有性吸引力。

    所以说,这些简简单单的爱好,放大来说也是刹不住脚。我这都已经深入了,你让我再出来一些也不行,只能发挥深入浅出的优良传统了,这也得幸好我物欲不强。

    对于物品是一个态度,对人可不能这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加一不等于二。

    你对物付出以及得到的是一份完整的东西,而在人这里,都可能是支离破碎的。我们可能会形容一个人像木头似的,我觉得那是对木头的侮辱,人可能连木头都不如。你对一根木头倾注了爱,人木头起码是沉默着朝夕相伴。人呢?可能连影子都找不着。

    一开始,我对人和对物的态度并不一样,人走了会去挽留。但有过两段朋友离开的经历后,我对物以及对人的去留持一致的态度了。执意于去与执意于留都是一种执念,就像那些我失而复得的物品吧,它们要是因意外失去了那就失去了吧。人则想走就走吧。

    把这些外物都去掉了才是人生真正的内核,其他人和物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之前写过一篇叫《遗产清理》的随笔,往后若有人给我办丧礼,规格就按照那上面的来,有用的文化产品一律送人或捐赠,然后就这样孑然一身火化掉就好。

    就这样对于人和物都没有太大的依恋也好,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好比曾经有人跟我说,他选择性地关掉一些情感的阀门,没有付出也就没有痛苦。因此,我看了看手中的口风琴,默默地将它盖好,收在了一个不起眼的地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口风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zq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