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关于偏见的五本书跟一个道理

关于偏见的五本书跟一个道理

作者: 李立亨l穿透光和影 | 来源:发表于2022-04-07 11:01 被阅读0次

    起:《偏见的本质》/偏见是人类的潜质

    承:《刻板印象》/贴标签看世界是习惯

    转:《盲点》/我错误地以为我知道原因

    合:《狡猾的情感》/理性的情感是王道

    问:《傲慢与偏见》/没有分寸感就不行

    什么是「偏见」?

    偏见就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群体或者事件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什么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我们戴著「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因对方外显得特质(例如身分、外表、跟行为),错误地认定对方。

    偏见的基础建立在许多刻板印象之上,我們用偏見看世人,世人也用偏见看我们。

    专注于人格心理学的美国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里说,简洁的拆解了偏见的由来:人类群体之间的与生俱来的敌对和憎恶。

    人们天生就有焦虑,憎恨,厌恶的潜质,遇到挫折之后,偏见就会加深我们的错误认知,并且想要采取行动来消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轻者是口头嘲讽,重则会做出恶劣的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劳德·M · 斯蒂尔所写的《刻板印象》,揭露了一个事实:大脑要处理的信息太多,我们会用贴标签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贴标签就是刻板印象的由来。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瑟夫•哈利南在《盲点:为什么我们易被偏见左右》裡,整理出13个偏见陷阱。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我们误以为「发生什么」,再据此错误地得出「何以致此」的错误理解。最后,我们当然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做出偏颇的理解跟决定。

    还好,博弈论学者和行为经济学家埃亚尔·温特在《狡猾的情感:为何愤怒、嫉妒、偏见让我们的决策更理性》里提醒我们,带着同情心与同理心来理解偏见,反而有可能让我们「因祸得福」。

    温特女士发现,已经有超过十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涉及行為經濟學,博奕论跟脑科学。人类接下来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是,如何让自己具备「理性的情感」。

    必須强调的是,情绪跟情感是两个维度。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我们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因为情绪是情感的外显。要守住情绪的波动,首先得有稳定的情感。理性的情感很重要,因为「情感是协助我们进行决策的机制」。

    说倒是可以很轻巧地说,但是,理性的情感,如何可得?

    人类有自发性情感(恐惧、悲伤和悔恨等),也有社会性情感(愤怒、嫉妒、仇恨等)。

    自发性情感是主观认定,通常都是单线进行的。社会性情感大多時候,是有对象的,可以客观被发现并观察的共情状态。

    理性的情感,要求我们要学会在面对自发性情感跟社会性情感的时候,都一样要理性看待。

    遇到因为别人行为所产生的不公平,自发性的恐惧跟社会性的愤怒可能会同时爆发。能够用理性的情感去看问题的人,会选择调解而不是让自己的情感拖著自己马上做出反应。

    哎呀。说是可以很轻巧地说,我们当下还是,很不平静的呀。

    你有没有觉得,此刻需要禅味十足的「正念」才能拯救我们。

    现在才呼叫正念,绝对来不及。除非,我们一直能守住自己。

    必须说,古往今来的问题一定可以在某本经典里面找到答案。

    《傲慢与偏见》不仅是在谈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与婚姻,简·奥斯汀于二百年前就在书里整理出今天要如何面对偏见的根本之道:

    虚荣与骄傲是截然不同的东西,然而大家常常把它们当同义词来用。一个人可能骄傲而并不虚荣。骄傲多半涉及我们自己怎样看自己,而虚荣则涉及我们想别人怎样看我们。

    我偏见是因为我傲慢,我傲慢是因为我虚荣。

    杨绛先生在〈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一文裡,抽出了一段金句:「对啊,虚荣的确是个毛病;骄傲的是,一个真正高明的人自己会有分寸。」

    是的,高明的人自有分寸。

    不会掌握分寸,就是会被偏见跟刻板印象牵着走。

    不会掌握分寸,不具备理性情感,会被情绪左右。

    好吧。我们还是需要正念的。而且,现在,就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偏见的五本书跟一个道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bj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