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面对熊孩子,好习惯?坏习惯?怎么办?

面对熊孩子,好习惯?坏习惯?怎么办?

作者: 永远微笑的泥鳅 | 来源:发表于2017-01-01 16:10 被阅读0次

    孩子爱发脾气,不分时间、场合、地点,大哭大闹,地上撒泼耍赖,生气时不懂表达,打人、摔东西,揪头发,没耐心,打不开盖子,搭不好积木,自己在那生闷气,再次尝试不成功负气扔掉,急的眼泪打转也不接受他人的帮助,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底。

    别以为这些只是成长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是以为“宝宝还小,等长大了自然会变好的”。如果父母一直忽视孩子情商的培养,随着孩子长大成年,在未来的学业、工作、甚至婚恋中也会处处碰壁。很多成年之后的问题,就是幼年阶段没有打好基础造成的。

    任何技能都不是天生的,当一个称职合格的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读完《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我豁然开朗,仿佛找到正确引导熊孩子的武功秘籍,里面总结了四种最常见却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保准颠覆你的育儿观,看看自己中招了没:

    01控制型教养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会数1、2、3要求孩子立即行动。

    弊端:长期受父母控制的孩子长大后要么因为从小习惯了被控制而变得特别懦弱,要么变得和父母一样控制欲强。作者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说孩子小好带,可一旦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具备了反抗能力,他们突然变得暴怒,摔门甩脸,甚至离家出走,让父母欲哭无泪。

    02放任型教养

    当孩子哭闹时,“哭啊,随他吧,哭个半小时累了就好了,哭也是一种运动,哭一哭更健康”。

    弊端:孩子无论怎么哭也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回应,长大后会极度缺乏团队归属感。造成过度的依赖性。成年后的他们很可能加入黑社会帮派,有可能会吸毒,而最常见的是容易产生网瘾。因为在网络里他们才有归属感。

    03贿赂型教养

    “好啦,别哭别哭,妈妈去买糖给你吃”,

    “别哭,爸爸带你去看熊出没”,

    “在墙上给孩子贴小红花,做对了什么事,就贴一朵小红花”。

    这些办法太常见,有时也很凑效。

    弊端:孩子未来做任何事缺乏内在驱动力,总是需要外部激励。试想,人的一生中做的每一件事真的都有外部激励吗?如果因为没人激励,就不做事了吗?

    04忽视和低估孩子的感受

    “妈妈,我腰疼。”

    “瞎说,小孩子没腰。”

    孩子幼儿园回到家“妈妈,我饿了”,

    “你刚刚在幼儿园吃过饭,怎么会饿呢?”

    当孩子摔了一跤,尤其是男孩,妈妈上前说的第一句话是”不疼不疼,我们是男孩,不哭,快自己起来。”

    妈妈们试想在厨房做饭时滑倒重重摔地板上,正龇牙咧嘴的忍受痛苦时先生匆匆跑到你身边冲你撂下一句“不疼不疼,快自己起来”你会是啥感受?你在孩子摔跤后说出的那些话孩子又会是啥感受?

    弊端:常用否定和忽视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生活中时常有些孩子把妈妈气得半死,孩子却对妈妈说“别生气,生什么气,至于吗。”作者在书中提出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测试,把人的表情做成简笔画,然后拿到学校给孩子们看,测试结果是学校里的小霸王型孩子竟然看不出这些表情的变化,他们的大脑对捕捉表情的能力很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其他同学被欺凌后,小霸王的心里其实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伤害别人。

    以上不恰当教养方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书作者针对如何有效而正确的惩罚孩子,给出了两个非常有实操性的方法,明确指出惩罚要用直接后果,而不是消极后果。

    到底什么是直接后果,什么是消极后果?为什么要这么做?举例子更好理解:

    比如周末晚上到了饭点,妈妈提醒孩子快到餐桌前吃饭,可是喊了几次,孩子只是嘴上说好,身体仍然在电视机前无法挪动,这时父母照例吃完晚餐后,收拾碗盘,孩子玩够后跑餐桌前发现没吃的了,问妈妈"我要吃饭了,"妈妈这时对孩子语气平稳的说“我知道你现在肚子饿了,可是喊了几次你都没有来,现在饭已经吃完没有了,你忍一忍吧,我们明天早上一起吃早餐”这就是直接后果;孩子在幼儿园和同学打架,回到家不许玩积木,这就是消极后果。

    打架和玩积木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孩子根本想不出为什么我打架了,会不许玩积木,作者指出这就是为什么生活中很多孩子长大后变得学会欺骗、消极后果惩罚孩子,孩子必然变得更加善于撒谎。这么看来,是父母间接的引导孩子成为了小骗子,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问题,根源真要查找原件,父母需要勤反思自己的言行。

    这本书的作者,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针对体罚也给出了实操性的工具,让认为轻度体罚是可行的,比如打手心,打屁股,而体罚中最伤害孩子的真正元凶是大量的父母在体罚孩子时,无法控制自身的情绪。孩子怕的不光是挨打本生,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屏障,父母在打孩子前酝酿出的那种氛围在孩子看来是绝望和恐怖的,父母的突然失控和翻脸让孩子感觉爸妈忽然间就变成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孩子感受到仿佛天都塌了般的恐惧,这会在孩子心理买下一个阴影,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上产生一个巨大的裂缝,导致孩子将来有任何错误父母都不能指责他,因为你只要指责他,他就会因为恐惧自己的错误使父母突然之间翻脸,自己沦为被抛弃的绝望处境而情绪崩溃,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

    要想避开育儿路上的雷区作者给出的重要工具是——情感引导

    我时常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说很多道理,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真的听不懂。这本书就像及时雨,帮我答疑解惑,也让我坚定自己必须改变,决不能在孩子心理变成一个唠唠叨叨、喋喋不休的老妈子,让他厌烦,我自己还辛苦的没效果。作者提倡的情感引导,具体就是通过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大量的情感类的词汇,他才能够学会更父母用成人的方式沟通。

    简单回忆就会发现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刚刚咿呀学语时,首先都是教比如爸爸、妈妈、房子、大树、汽车等等,都是名词,看得见,摸得着,孩子好理解,小孩子大哭大闹、撒泼打滚,妈妈们头疼不已,束手无策,本书作者却给出了新颖的解释,他认为这很可能只是因为孩子自己认为这是他感觉有效的方法,除了这招之外,孩子不会别的。没有人教他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有效。

    作者指出教孩子名词不如教情感类的词汇。比如快乐、悲伤、沮丧、分享、合作等等,这些词汇不具体、看不着摸不到,不如名词直接好教,所以必须依靠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大量的情感类词汇,他才能更善于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觉。跟你有效沟通,不再对牛弹琴。多提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回答,比如下次看到孩子看《熊出没》光头强被捉弄咯咯笑出声时,父母可以问孩子“你觉得光头强现在心里想什么?”“你觉得光头强现在的感受是什么?”这都是在帮助孩子学会了解他人。

    情感引导的法方具体该怎么做?作者也总结了三个步骤:

    1、提前打预防针,让孩子心里有底

    “你要乖乖听话,我们只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喜欢调皮的孩子”这种方法太泛泛而谈,孩子根本无从做起。

    比如带孩子去商场购物,提前告诉他今天爸爸妈妈带你去超市买玩具,会有很多好玩的玩具,但是我们的钱是有限的,一次只能选一个爸爸妈妈买得起的,不能在超市乱跑,也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买太贵超过预算的玩具,你做得到吗?出发前讲完第一遍,在路上再讲一遍,等到了超市后再给孩子讲一遍跟他三次确认,这就是提前打预防针,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

    2、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

    作者认为父母要善于观察和懂得孩子的情绪变化。知道孩子当下的状态是否在正常的情绪中。

    比如孩子和伙伴因为争抢玩具发生了不愉快甚至大哭大闹,此时和孩子说道理完全没用的,弄不好孩子会更加躁动不安。书中作者的建议是父母应该先和孩子共情,让孩子恢复平静后再来说道理。掌握以上方法就不会出现“生什么气,有什么好生气的,都是小朋友,你们一起玩不是就不会扯皮嘛。这么小气,别人都不愿意跟你玩,那以后妈妈干脆也不带你出来玩了”伤害到孩子的问话,孩子会因为不被理解更加哭闹,作者提倡父母要重视我们要教会孩子去了解他人的感受,首先自己也必须学会去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恢复到平稳的情绪后,再引导孩子展开具体的行为,往往会事半功倍。这在成人世界的沟通也是一样的奏效,永远不要只顾着自己巴拉巴拉一大堆,而不顾对方的感受。谈话要注重内容,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谈话的氛围。

    3、忽视孩子暂时的不足,鼓励和强化孩子的进步

    我们总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各种不足,本书的作者却强调家长更应该在孩子兑现承诺,做对了一件事的时候及时的告诉孩子“你刚才这个行为做得很好,这个行为就叫做***”。这就是在给孩子打预防针,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

    以上就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的读后感。对我个人醍醐灌顶,也分享给希望养育高情商宝宝的你。育儿道路就像一场修行,道理再懂,还是得实践。正确的育儿方法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面对熊孩子,好习惯?坏习惯?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di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