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于学校而言:培养人才的地方;
于教师而言:教书育人的地方;
于学生而言: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成长的地方。
在不同人的身上,不同人的眼中,学校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们各自独立又各自联系,目的都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所以,教育、义务阶段的教育其实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社会,它应该是与社会衔接、不应该孤立的教育历程。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逐渐加大,那种过流水线式的『唯分数论』的教育模式逐渐落伍,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学校,核心可能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发展人』这件事上来。
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著作中有云:“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把师生关系看作是教育产出的基础,师生关系的融洽才是基础核心单元产出的关键。
建立育人体系,把每个学生都作为独立的成长中心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社会角色中,他们是独立于班级和学校而存在的个人,也因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才构建了多彩的校园。
简单粗暴的班级一体化管理模式,很容易让教育从业者陷入「平均分」的困境,这样上下之间的差别,总能让人心生波澜。
作为教育从业者,当我们面对班级中一个个不一样的面孔时,我们更应该用「独立」的视角去看待,同时从她们身上去寻找属于每个人的发光点。
教职工按职责划分,共同为学生成长负责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因为学校而成班成校,紧接着为学生服务的学校、学校从业者也应该起到自己的作用。
教书育人的教师、保障安全的安保、负责后勤的总务等等。这些虽然看似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在学生面前应该是一个环形的系统,中心就是被服务者—学生。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更自由的成长空间
成绩决定一切的时候,学校仿佛像是一个高分机器制造商,输入学生,输出高分天才。学校的教育功能并非单一的成绩,而应该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要的方方面面,多元化才是核心。
艺术馆、剧场等空间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塑造完整人格
学校,不应该只有硬邦邦的教室。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相应的审美激发与培养措施,环境熏陶人,其艺术馆、剧场等空间不仅可以作为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潜在艺术细胞的激发空间。
公共场合可以让学生挥洒自我、暴露自我、完成自选动作
成长中的学生,自身夹带着的潜力更需要深入挖掘。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成为学生可以犯错的地方,在这里犯错、纠正、完善。作为踏入社会前的一站,学校的犯错成本最低。
为学生设置独特的成长环境
乍一看这句话很熟悉,仔细看不明白。为什么呢?长久以来,学校都是集体主义,集体教学、集体学习、集体生活,整齐划一是标准。就连学习成绩,最好都整齐划一的「优秀」,怎么可能呢?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一样,世界才变得多彩,那么教育,也应该「因材施教」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而不是一把锹子掀集体潜能,1V1的独特设计才应该是学生成长路上需要的铺路石。
课程设置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课程为学生服务,课程设置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归根结底,无论是国家课、地方课还是校本课,我们都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去设置,既不能高处不胜寒又不能低到找不着。
教育目标是挖掘学生潜能,寻找他们最擅长的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也是我们的教育最终目的。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生长环境,带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汇聚在一起。作为校本课的教育目标,是最贴近学生的地方,同时也应该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用机制和模式去激发学生潜能,挖掘他们最擅长的东西。360行,行行出状元,这种结果的导向必须做好教育目标的规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