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沟通复盘的启发
前阵一次日志的自我复盘,反省自己不会表达失望和不满,搞砸一场沟通却有意外收获。
当时因为自己只关注事情进展,在多次沟通无效后,死马当活马医的揶揄使交流趋于无效化。最后意识到这种局面,也看到当下的情绪,本以为应该叫停,留待之后再处理。但没想到,袒露出自己的无奈和心里真实想法后,这种坦诚的情感表达和自我反省,却即刻使氛围轻松起来,最终意外处理完整个事情,效果还挺满意。
复盘这次沟通的问题,除了沟通的出发点外,其中有一处体会很深:沟通不只是输入式的聆听,在碰到不那么会表达的对象时,自我表达就尤其重要,制造沟通的安全感、舒适感就像前戏的铺垫,“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的确很有必要。
自我袒露和表达
事后我特意搜索了相关的案例与建议,发现了有意思的参考——在人际交易往中,自我暴露、适当地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关于袒露和表达,涉及到公开和隐私,这让我想起“约哈利窗”四象限,但实际有个更简洁的划分,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领域:
一个是可以让别人觉察到的部分,即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层面,叫做“透明区”;
另一个是不能让别人发现的层面,即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叫做“隐匿区”;
还有一个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的部分,被称为“潜在区”。
研究发现,这三区在一个人的心理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幸福感。在健康的心理中,透明区应该最大,隐匿区较小,潜在区最小。如果隐匿区大于透明区或者潜在区过大,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不可告人的内心秘密对我们的心理是一种压力。秘密越多,压力越大,所以人们在不停地寻求着宣泄的途径,把秘密以某种方式说出来,就是对压力的一种释放。至于连自己都不甚明了的潜在区,就需要与别人进行交流,可能从“旁观者清”的角度获得某些启示。
别看这只是在说人际交往和心理的划分,但实际也可把“沟通交流”看待成小型的人际交往,在我们隐匿区被故意或非故意的忽略时,这就造成了沟通中的隔阂,就像上面提到“自己只关注事情进展”的沟通过程。所以又能举一反三,在沟通交流中,我们也应该参照“自我暴露、适当地展示”建议,袒露心声的表达会获得对方更多的理解与信任,自然就引造出安全、舒适感的交流氛围,可想这会十分有利于沟通。
自我暴露就是交换信任
回顾在平时,我们也会天然的亲近那些愿意对我们袒露和表达的人,无疑他们正是适用了上面的做法,获得我们更多的信任。
试想在工作中,不吝啬自己的夸奖,当同事出色的完成任务或获得成就,直言自己的惊叹夸鼓励,表达羡慕的同时也更能拉进团队融合。在生活里,跟父母袒露心声和表达,大胆说出心中想法和关爱,也会更多的获得长辈理解与支持。两性相处中,谈情说爱直言表达爱意和支持,想必也会减少各种误会,那会减少很多虐来虐去的电视剧剧情。对待自己,诚实的袒露和表达,能有效避免自欺欺人,找到心中最真实的自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还通过一系列实践,得出个结论:自我袒露和表达会让别人喜欢你。因为善于自我袒露和表达的人是自信的,而自我封闭本身就是一种示弱。自信的态度,大气而又具有吸引力,也能降低他人的提防心理,自然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喜欢。
最后总结下,在沟通交流中,不要一味的做单方面聆听,适当的自我袒露和表达,更有利于氛围破冰,拉进交流双方距离,如果能让对方在安全和舒适的感受下进行交流,则会事半功倍。但并不是说这种袒露和表达越多越好,如果一个人变成喋喋不休,则又会缺少聆听,而引起对方反感。
说一说自己的心声,有时的确比谈论的工作和事物更有亲和力,沟通中用情感铺垫再进入话题,愉快地解决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