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当年在小学课本上看到时并不理解它的含义,老师也只是浅显的用“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去”来解读,加上自己的主观发酵就变成了“一个人在充满忧患的环境中出生,死去的时候却很安乐”。直到在中学课本里再次见到它出现在文言文中时,结合原文理解才明白了它的意思。
但明白和懂之间,差了数年的蹉跎。
年岁越往后,随着阅历的增加,越会觉得曾经学习过、听到过的看似简单的语句,越是值得反复推敲,发人深省。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核心讲的是面对公司裁员大潮,你是否具备随时离开的能力。
我所理解的这种离开不是被迫寻求下一个机会,而是能保证自己不因为“被辞”而倍感慌乱,能随时拥有不被淘汰的能力,是有信心告诉自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魄力。文中笔者提到,他这些年,无论打工还是创业,始终都会问自己,几个问题:
眼前这家公司什么时候会破产?
假如这个行业衰落了,怎么办?
我的工作是否会被轻易取代?
离开了现在的岗位,靠什么存活?
这是一种透露着焦虑的思维方式,而焦虑也是当代年轻人最直击心窝的问题。提到焦虑,大多有些贬义的意思,但焦虑本身有错吗?没错。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网络高度发达,信息越来越透明化的今天,朋友圈一张照片,你看到了曾经成绩不如你的小王居然喜提豪车,那个往日不善言辞的姑娘如今居然成为旅游博主,收入是你的三翻......要说不焦虑,除非真的淡泊名利再不就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没有用实际行动去做出改变的焦虑,才是思维上的耍流氓。
焦虑带来的另一层撞击是危机感和紧迫感,这两者恰恰是鞭策一个人不断进步的源动力,乃至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换个角度,中国每一天有一万家新创业公司诞生,其中90%会在18个月内关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就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道理,需要我们永远保持危机感,跳出舒适圈。
一直“安乐”,是会变胖、变笨、变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