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说说小思的歌神(现在还不是,但未来很难说哦)之路。
未来歌神?中秋的时候,小思在家里唱起了一首跟月亮有关系的歌。
“初一看不见,初二一条线,初三初四像娥眉,初五初六像小船,初七和初八,缺半边,十五和十六,圆又圆。”
我是第一次听到他把一首歌唱得这么完整,而且每一个词我都听清楚听明白了。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家里的歌声就未曾断过。
五只鸭子爱玩水,沉下去浮起来只有四只……
哇,这听起来怎么像是个恐怖故事。
A,B,C 他不蛋你,卡茨影的卡波,我担心你,啦啦啦,啦啦啦
咦,这又是个什么鬼?
小思就像是装了个什么外挂似的,不停地唱出那些他从不同地方听到的歌曲,我大概留意了一下有这么几种来源:
幼儿园老师唱的
MyGym上课学的
电子产品的儿歌App
电视的儿歌视频节目
我或妈妈听的流行曲
我心想这也太厉害了,这些歌曲里面可是涵盖了许多不同发音的语言呀:粤语,普通话,英语,还有一些小语种的民族歌曲。不知不觉,小思的这些成长真的是让我大吃一惊,而且这完全还是他自动自发去完成的事,我们除了送他去上音乐课和听他唱歌就没做过什么“要让他去学音乐”之类的事情。
有内在动机的成长最为可贵,因此我们更要警惕外在动机突然加入时的破坏力。
有一次,小思跟一个比他大一年的哥哥在玩。玩着玩着,这个哥哥突然想到他要做一个栏杆,然后要求小思要唱一段歌曲栏杆才让他过去,并且还不是唱了就能过,而是要他认为唱得好听才能过。
一开始小思遵循了规则,唱了两次,过去了。后来他就不愿意再唱了,因为他本来就是非要过那个栏杆不可。这时,那位哥哥再怎么叫他都不唱了。
当唱歌变成交换某个物品的手段时,唱歌就失去了乐趣,外部动机代替了原来的内在动机。
如果不想某个事情的内在动机这么容易地就被破坏掉,那就需要给这个事情加上不止一个内在动机,用一个问题来表达就是:如何能让小思(的内心)更喜欢音乐?
从唱歌本身去考虑,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深度和广度。
现在小思唱歌的动机是这样的:听歌 - 愉悦 - 唱歌 - 带来欢乐 - 听更多的歌并且学唱
从深度入手,就是让他学习更专业更美好的歌唱方式,他能从唱歌活动中获取到的乐趣增多;
从广度入手,则是让他去尝试接触乐器,用别的方式去演绎音乐,最终还是持续增加箇中乐趣。但这都还是从原来的链路中所做的努力,也许还有更厉害的做法。
从唱歌之外去考虑,有最强大驱动力的链路可能是这样的:
音乐为世界带来欢乐 - 创造欢乐的音乐 - 唱歌 + 演奏
当然,这样的视角不适合一个四岁的小孩子,而且如果是由我去灌输,那也就成了一个外部动机了。他未必会认同这个动机,因为所谓的内在动机应该就是他本人自己想出来并且认同的事情啊。
成人的脑子里头总会有着各种各样功利性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是孩子所没有的。功利性的想法也不一定就是某种对孩子的污染,问题在于这些功力的目的孩子是否能够真正地去认同。不认同的话他又会产生如何的一整套价值观。
我们很喜欢能够这样自发地热爱唱歌的小思,但如果他所热爱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所喜欢的,那会怎么样?成人的喜欢和期待,其实会无意识地影响了孩子,这就又回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和俄狄浦斯故事里头的“权威期待”的理论上去了,这是否说明了,我们不可能做到撇除所有的外部干预,而让孩子纯粹地“做自己”?
如果说有什么规则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做自己,那我觉得还是可以有一条的,那就是永远不要去评判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