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美景像世界一样古老而又暴烈,它总是这个样子。它的原始力量归功于在说梦话的朝气蓬勃的肉体,而这肉体又为世俗的生活产生了五彩缤纷的景象。”
--《东西艺术之前途》何三坡主编
一
”你看,这些纽约之夜和摩天大楼像毒蝎一样互相咬着脖子,直至死去。任何机器都捅不开这个巨大的怪兽--供暖管道中粘稠的液体,任何合金也承受不起它沉重的骨头,以及它难以消解的对于血的渴求。纽约的美景就是由这种渴求产生的。“
晚上九点半,难得有座位的地铁时光,掏出包里的书《东西艺术前途》,读到这句话,再抬头看看行驶的列车和地铁发出的轨道行驶的声音,有一种很强的身处于怪兽体内的感觉。正如书中再次说明的一样--纽约的地铁列车不是在铁轨上开的,而是在柔软的肺上。事实上,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巨大的怪兽,电力,水,燃气都是它的血液,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或许就是人体内那40万亿的细胞,这样的形容实在再适合不过了。
这样的脑洞大开来自西班牙著名画家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吧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他后来移居美国,又在西班牙建立了 达利戏剧博物馆,里面所有艺术品都来自其本人亲自摆放。如果说通过网上关于戏剧博物馆的作品走近达利的脑洞世界的话,这本书里的描述,或许能对达利身上许多脑洞的发生,奇异想法的来源做一些解释了。
比如书中描述的那根15米长的面包,由于对面包深深着迷,他真的试着随身带着一条很长的面包散步在纽约街头,累了就走进一家小酒馆,点了20个煎鸡蛋,就着带来的长面包吃,周围的人都很用很好奇的眼光看着他,他只是耸耸肩微微笑,吃完了继续散步。后来过马路时,不小心摔倒,警察把他扶起来,他身上带的那半条干面包竟然奇异的不见了……可是路边的人和警察手上都没有面包,那么面包去哪里了呢?或许依然在他的手上,只是他看不见而已。由此便有了他后来的绘画作品《看不见的人》。
二
艺术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有朋友利用国庆长假特地去葡萄牙里斯本看佩索阿的故居,有朋友因工作常年奔走于欧洲大陆各国的艺术街道博物馆……这些似乎都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对吗?比如,达利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三个画家,而我直到今日才知道这个奇才。 在电影《春娇救志明》中,志明花九万五买了一座达利的雕塑, 张志明说:“你知不知道每一个男人都需要买一个达利呀”。这样的艺术价值我们真的懂吗?
本书无光风月,亦不为娱乐,当然也不仅讲达利,而是记录了上一个世纪以来一些孤独,却才华横溢的天才,及其展现的那些奇妙的思想火花。把艺术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荷兰画家库宁,认为所有绘画都是偶发的培根,那个要为城市做一个玩具的奥登伯格,以及那个致力于创作一种象征的克尼日卡……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独特的视觉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绘画作品像我们展示这个世界的美,也分享他们的独到心得,而通过本书记录的艺术家们的札记,或许会对他们的创作有更多一份的认识和了解。
三
然而,在当代的电子社会,对于艺术作品,我们都认识的太少。 今日恰好有朋友,因为某公司山寨她公司的产品而咬牙切齿,打着吴冠中画作的名号,渲染一张效果图,就敢直接放到网上开始叫卖,实在可耻。怎知她生气完后竟然问起我,吴冠中是谁?有什么作品,一下子也把我问住了,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师的吴冠中先生, 是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出身贫寒,却在巴黎勤学不辍,终于成才。当然,我依然说不出大师的作品。
正如,我是因为这两年工作接触,才知道潘玉良和她的作品《沉默之旅》,曾梵志《散步》《界线的共鸣》等,范燕燕《九色鹿》,当然还有有名的 北宋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藏于故宫文化博物院。最近的还包括徐冰的方块字艺术,用方块字写英文,很创意且具有东西方融合的理念。
是的,在艺术的世界里,线条有天然的趣味,方块字亦有灵动的意味,画家在画面中逗留,也可以在文字间辗转,而我们得此机会观赏实乃荣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