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天才苏东坡最崇拜的诗人就是陶渊明,“渊明,吾师也。”以前不明白为什么他以陶渊明为师,随着年岁渐增,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总要与自己和解。返璞归真是写文、也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在这方面,陶渊明做得确实好。
话说有一天,苏东坡听到儿子苏迈在读苏东坡的诗,兴致上心头,立刻和了一首《归园田居》。
在这首诗里,苏东坡开篇就讲:这里的山和水都很好,我在这里安度晚年,度过余生,挺不错的。(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身为读者的我疑惑了,这是哪里的山水能让东坡如此有兴致呢?再看一下写作背景,这不是老苏被贬到惠州时写的诗吗?
可是,早在不久之前,苏东坡在去惠州的路上,还是内心一片凄凉。没到惠州之前,他经过江西南康,万念俱灰。在他眼中,山山水水都是雾蒙蒙的——萧条万象疏。
南康望湖亭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的南康。
秋风催得很急,帆船孤单漂泊,苏东坡站在小船上,茕茕孑立,心头笼罩了万里孤云。他已经五十九岁了,马上步入花甲之年,可是朝廷把他送到了万里之外的惠州。苏东坡心里想的是,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不能叶落归根,回到四川峨眉呢?
万里投荒,魂归他乡,是笼罩在东坡心头的凄凉,像万里雾霭,像重重乌云,消之不去,挥之又来。
从江西到惠州,这江山才过几日,东坡怎么就愿意魂留此乡了?惠州这个地方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老苏心情大变呢?
这里民风淳朴。读书风气很浓,农人也不争田。对于苏东坡写的这一点,我是持有怀疑态度的。读书风气可能是东坡带动起来的,不争田则有可能是这里的土地贫瘠,四周都是山,只要你愿意干,总有开不完的地。这和中原大地是不一样的,在我们老家,时至今日,还有争田之事。
其实东坡在这里的生活水准很差。一天就吃一顿饭,为了能够吃饱,在饭前还要吃一些野草。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心灵要战胜物质,确实要非常强大。
我想,东坡在这里,最幸福的事当属自己付出了,立刻就得到纯真的回报。这和他在官场上不一样,官场中尔虞我诈,你贴上一片冰心,换来的可能是背后一刀。但农人的人是质朴的,你吹去一缕春风,他们给你的就是整个春天。东坡在惠州,教当地百姓农桑,办起了学堂,他似乎无所不通,还会看病,浇灌,做饭,修炼……当地百姓对他崇拜极了。
农人们把米和柴放在东坡的家门口,甚至有一天,东坡准备出门,发现门口放着酒和鸡。这些善良淳朴的百姓啊。一旦有一个父母官真心的关怀着他们,他们就回馈百倍的温暖。可惜,像东坡这样的好父母官太少了。大多官员关怀的是自己的乌纱帽,而不是底层百姓的生生死死。
虽然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但也是另外一片自给自足的新家园。在惠州的苏东坡,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也用他一贯的乐观豁达,安托好自己的内心。他说,“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这句诗和他“此心安处是吾乡”表达的同一个道理。心不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
“我适物自闲”这五个字说的特别好。记得佛家有语: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人。当自己的内心安适闲静下来的时候,去看世间万物,就会觉得没有那么糟糕了。说到底,能够战胜这里的恶劣环境,还是内心的平和豁达在起作用。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就聊且快乐吧。就这么一生一世,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想到这里,东坡眯上了眼睛。在惠州的冬日阳光下,他又挺过了一个寒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