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痛并追逐着
文/弧度度
小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昵称:小乔)不但是家中的长子,而且是那种堪称表率、值得弟弟妹妹们效仿的兄长。
小乔的身上打着父亲遗传的深深烙印:凡事好争第一,渴望绝对的权威,个性好强而好斗。
小乔是老乔的骄傲,积攒万千奢望于一身——仿佛这孩子与生俱来的就是干总统的那块料。
小乔也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他经常对朋友们说:“作为家里的老大,我必须以身作则,才能起到带头作用。”佩服啊,长兄如父,家门幸甚。
如果说大哥小乔是家中的“强哥”的话,那么二哥杰克就只能算是家中的“衰哥”了。
他总是病不离身。从3岁生日前3个月开始,各种病痛就轻重缓急地折磨着陪伴他度过一生,直至临死前被枪击的那一瞬间。其中至少有两次,他差点被病魔夺去生命。牧师都赶来为他做了临别的涂油礼,可谁也没想到他最终还是晃晃悠悠地醒转了过来。命硬的人,无论是西方的上帝还是东方的阎王爷都不敢收,——命中注定他们还得干出一番大事业才行!
在美国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兄弟之情还是朋友之谊,往往都伴随有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肯尼迪兄弟之间当然也不例外。
拖着一副病怏怏的身子骨与一个矫捷健壮、辣么优秀的哥哥之间展开竞争,说实话连杰克本人也感觉缺乏信心。
他时常在少年女友贝蒂.扬面前念叨:“乔橄榄球打得比我好,乔跳舞跳得比我好,乔的学习成绩又提高了……”每次审视乔,杰克都不得不踮起脚尖并调整好仰视的角度。
不过,就算乔是一座移动的珠穆朗玛,杰克也从未放弃过追赶的脚步。
有目标的追赶是一种幸运,但是,长期追赶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则是一种幸运之痛。俗称:痛并快乐着。
杰克是众兄弟姐妹中唯一敢挑战小乔权威的孩子。虽然小乔个头比他高,体格比他健壮,力气比他更足,但是一旦动起真格来,瘦弱的杰克总是据理力争,从来也不甘示弱。
不过杰克后来也承认:“在我的童年时期,乔一直是我疲于应对的麻烦。”何谓麻烦?就是你明知干不过对手,却又总是被迫应战——每次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和对手死磕。
一次,母亲罗斯为他们买了同款的泳衣,杰克却错穿了小乔的。小乔当即暴怒,跳起来就要揍他,好不容易被罗斯劝住。四天后,罗斯不在家,“马小哈”杰克又犯下同样的错误。这次小乔可没惯着他,抡起拳头就上,杰克撒腿就跑。打不过就跑,死磕才是傻瓜。小乔将杰克一路紧追到海边,然后又沿着防波堤穷追不舍。幸亏家中的总管埃迪.穆尔闻讯赶来,这才阻止了一场斯巴达克式的恶斗。
另一次,杰克接受小乔的挑衅,双方比赛对冲自行车,看谁先冲过对方的出发点(注意:是相向赛车而不是同向赛车)。然而,就在两车即将交会的刹那,小乔突然转向横插着直接撞向杰克的自行车,导致可怜的杰克被送进医院缝了28针。
不用再多举例了吧?稍有智商的人都明白:老二天生就是挨揍的!老二距离老大只有一步之遥,干翻老大自己就能做老大,因此老二必然挑衅老大。这时,财大气粗的老大也必然会纠合一班小弟,将老二围起来群殴。
当然,在与小乔的博弈中,杰克也并非每次都会输,偶尔耍耍阴谋诡计也能赢上那么一两回。
一次,杰克对赶回家过感恩节的小乔说:“最新科学研究发现,那些平时不怎么生病、看似体格特别强悍的人,一旦生病就必然是大病,甚至有可能是不治之症。对此你怎么看?”小乔当然说“纯属扯淡!”可是第二天他竟真的“生病”了——为了显示自己是真强壮而不是假强壮,他除了好好生一场病外再无其他方法可想。恰逢第二天是感恩节,小乔就这样白白失去了分享感恩大餐的机会。
然而这还不算完,杰克抓住小乔饥肠辘辘的时机对他发起挑战,“哥啊,你不总吹嘘自己有多强壮多能打吗?要不咱们来场印度式摔跤怎么样?”小乔不假思索地带病出征,结果被杰克像掀翻乌龟一样摔了个四脚朝天。
晚间,杰克压抑不住兴奋的心情提笔给父亲写信炫耀:“哈哈,我终于有能力击败乔了!”
不过,肯尼迪兄弟间的“战友情”是旁人无法理解,也无法干涉的。
一次,小乔与杰克发生争吵,杰克的一位朋友在旁看不下去,忍不住帮着杰克说了小乔几句,没想到小乔没急杰克却先急了——杰克非但不领情,反而责怪这位朋友多管闲事:“这是我们兄弟之间的战事,轮不到你来插嘴!”朋友一脸尴尬与懵逼。乔得意地畅笑,那涨姿势仿佛在说:纵我虐他千百遍,他亦待我如初恋!
多年以后,杰克也曾赞誉过他的老对手卡斯特罗、赫鲁晓夫,我猜:这可能是一门领导的艺术吧!
在择校的问题上,老乔与罗斯当然会给孩子们选择最好的。
4岁的时候,杰克被送进爱德华奉献学校学前班接受启蒙教育。然而,到校读书对于他也是一种“苦行”。他身患多种疾病——先天性脊柱软弱、哮喘;以及恶性猩红热、水痘、耳部感染等儿童疾病,这些都让他不得不经常缺席学校的教程。
1924年,7岁的杰克与9岁的小乔进入德克斯特私立学校读书。在这里,他们将和斯托罗、索顿斯托尔、邦迪等名流家的孩子们共享良好的教育资源。
送孩子们上学读书的同时,老乔在好莱坞的电影事业也取得了蓬勃的进展。为了便于在纽约和洛杉矶之间来回飞,他们搬了两次家。
1927年,肯尼迪全家搬到曼哈顿郊外的布朗克斯区——一处前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住过的、可以眺望哈得逊河的拥有13间房的华丽宅子。
1929年,全家再次搬到更豪华的富豪扎堆聚居区——布朗克斯维尔地区占地36亩的一处大庄园。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老乔三迁。别问我至今为何坚决不迁?答曰:贫贱不能移啊!
肯尼迪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家孩子的学习会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呢?
读完六年级,小乔先去了康涅狄格州灵福德的乔特寄宿中学。陡然失去追逐的目标,杰克的学习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平均降至75分以下。
等到杰克毕业时,罗斯却主张把他送到另外一所只收天主教家庭孩子的寄宿学校——位于新米尔福德的新英格兰小镇的坎特伯雷中学。坎特伯雷当然是一所好学校,在1930年的21名应届毕业生中,有7人进了耶鲁,7人进了普林斯顿,另有1人进了哈佛。
可是,杰克并不喜欢被送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孤伶伶地一个人求学。这里除了“游泳池很棒,足球队很差”外,其他值得他留恋的地方并不多。他的学习成绩也没有任何明显回升的迹象,平均只有77分。
1930年秋天,13岁的杰克开始对体育和时事产生兴趣。他参加的体育运动可真够广泛,橄榄球、篮球、冰球、壁球、滑冰、滑雪……没有一样不令他全身心投入的,摸爬滚打间摔得伤痕累累也无所畏惧。当他发现自己竟傻到别人问他“大萧条”是怎么回事,而自己居然回答不出所以然时,只能写信向小乔求助,让他给他寄些《文学文摘》类的报刊来。
坎特伯雷的学习并不轻松,除了正常的课程安排外,每天早晨还要集中做弥撒。杰克时常感到“体弱,头晕”,在课堂上还晕倒过两次。在1932年10-12月间的三个月里,杰克因病瘦掉了六斤肉。原本就很瘦,如今是瘦猫一样瘦,同学们戏称他为“猫脸男孩”。
为了让儿子早日康复,父亲特意安排杰克去棕榈滩休养了一段时间,直至在那里过完复活节。
再次返回坎特伯雷的杰克,不久又因剧烈腹痛被紧急送往丹伯里医院接受检查。这次,他被查出患上了盲肠炎,不得不做了阑尾切除手术。他5月间离校,等他6月份康复出院时,学校已经放暑假了。老乔聘请了一名家庭教师,在家中帮助杰克补习被拉下的课程。
渐渐地,杰克萌生出离开坎特伯雷的想法,他写信给父亲希望能将他转到乔特中学,他渴望能与小乔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他希望能紧跟乔的步伐,把他作为矢志追赶的目标。
有了追赶的目标才会激发追赶的动力,会不会真的是这样呢?关键是,要想战胜哥哥就得先战胜自己的病,他该如何才能战胜自己的多病体征呢?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