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间关于作文大纲的书写,大多都会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确实是逻辑清楚也很符合人们日常的逻辑习惯。但在职场中若直接搬用这种方式,尤其在讲解自己设计的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方案时,开会之前可能还有点沾沾自喜,但若是一开场便直接说结论,说不好听点,你能不能讲完整个方案都不好说。
在上家公司就职时,老板是一位非常友善又特别会培养员工的青年创业者,所以只要有他在的场合,不管你提出来的建议有多不可思议,他总是会适当的提醒并鼓励你,给你机会让完整的表述整个方案以及得出这个想法的理由。有一次他让我做个关于企业运营方面的调整方案,本来以为是发给他就好,但前一天下班他说第二天他要出差所以由我去给同事培训。当时就有点懵,但好在方案是我自己做的,赶紧再做了对应的PPT,第二天一早开会,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的,不免有点紧张。但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先说了最近遇到的问题紧接着一句到今天会议的结论。话音刚落,本来安安静静的会议室突然变的一窝蜂,也不管我接下来要说什么,大家在下面一个劲儿的议论,真的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瞬间手心开始冒汗思路也有点跟不上了。好在有同事站起来帮忙也算安静了点,到现在回想起那次会议,自己的发挥却真是糟糕透了。
直到看了小山龙介写的《整理的艺术3》中有关思维妙招部分,才算是解了那是那场会之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小山龙介说“越好的创意,越会显得离经叛道”,同样,改变越大的方案越不容易被人们接受。而这时如果一上来就直接说出来结果,就像作文的首段总结一样,尽管简洁扼要也明确表述了重点内容,但却是犯了职场大忌,那就只能等着别人狂轰乱炸了。
一般而言,凡事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新的方式和好的创意更是如此,所以在得出结论前要再三的确认前提条件,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这场讨论中,并逐步跟着你的思路往前走。这里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去问一些跟这个话题相关的、用“是”、“否”或者选项就能回答的问题;另一种是站在反面,列举一些其他的可能性,让在场的每一位进行一些排他性的选择。不管是哪种方式,只要能一步步促进他们对即将提出来的问题有一种共识,而最终你说的结论也就是对这种共识的高度总结。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先说条件,然后再条理清楚的说明理由,最后才得出结论,这样来听你演讲的人才可能顺着你的思路慢慢听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