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干扰着我们的孩子成长。
当孩子开始要自己吃饭,一会用手一会用勺子,还扒拉得到处都是,你会让他继续自己吃还是干脆自己喂?
当孩子正在很投入地玩他的玩具,你叫他帮你拿东西,孩子做了,你是不是觉得特别自豪孩子乖巧听话?
当孩子在户外玩耍,发现了小昆虫十分兴奋,伸手想要碰触,你是阻止还是静静地看着?当孩子在保卫自己的玩具,不愿意让其他小朋友拿走,你是不是会要求他和别人分享,他坚持不给,你是不是会训斥他?
说起这些让我想到外甥女二年级暑假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给他进了些泡泡玩具让她拿去卖以体验生活。小女孩第一天去,一个也没卖,回来和我们说,她请了几个小朋友第二天帮她一起卖。并且她已经给每个人付了5元工钱。我们听了之后,姐姐开始训斥她懒惰,我开始教她请人做事不能先给钱,应该完成了一定的销售量,按销售量计费。先给钱,人家不一定真来帮你卖的呀。第二天,孩子去的时候,她请的人都来了,其中一个还给她送了一本书,说家长责怪她收别人钱,告诉她应该回赠礼物。
小外甥女那次体验并没卖掉几个玩具,但却给她自己和我们都上了一课。她发现了大人告诉她的东西并不总是正确的。而我们大人总结:我们不应该以大人的经验和眼光去看孩子之间的事情,不应该急于判定、去纠正或训斥孩子所做的事情。孩子会请人帮忙销售说明她会思考,有去想办法怎样把东西卖掉,她请的孩子第二天都来了,说明小孩的诚信远比大人的要高。如果我们听完她的安排不去说什么,只是“哦,这样啊,那你们明天好好努力咯”也许会更好,她可能得到她自己真正的一次体验,学会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有信赖的,但是因为我们的插足,这个体验被狠狠地打了折扣。
为什么不能随意干扰孩子呢?不干扰孩子可以使孩子拥有更多快乐,有足够的自由发展自我认识世界,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1.孩子可以拥有更多快乐
我们很多有孩子的父母都会说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心快乐的成长,可以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却与我们的初心相悖。事事操心,事事过问,恨不能帮孩子做全部决定,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就会说:“我都是为你好才做这么多,你为什么不能理解?”可是什么是真正的为孩子好呢?其实很简单啊,这件事情你做了,孩子的反映就是最好的答案。
下雨天的时候我的孩子总喜欢玩水,学小猪佩奇那样在水里跳来跳去,那个欢快的样子谁看到都能令他微笑。但是如果是焦虑的看护者就一定会阻止,理由是会弄湿衣服,会容易感冒,会摔倒。衣服确实会湿,回去换一下就好了。怕感冒玩过了回去泡个热水就没事了,其实我们家小朋友没有一次感冒是踩水造成的。摔倒这件事情其实没那么严重,摔过几次哭一下就没事了,完了继续玩得兴高采烈,后面摔倒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所以我们真的要阻止孩子享受这样的童年嘛?
2.孩子有足够自由发展自我,认识世界
孩子自己吃饭,虽然吃得到处都是,但他学会自己吃饭的过程中,对各种食物的碰触也让他对它们有所认知,饭是粘的,面是长长的,菜是各式各样的。你不需要喂他,但你可以在他抓起一个新菜的时候告诉他那是什么。
孩子投入玩他的玩具,你叫他帮忙做事,他虽然很乖巧地帮了,但是他的专注力就被破坏了。如果需要孩子学会帮忙,就要特地教他帮你做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扰乱他正在进行的项目。比如你要做饭孩子没人陪有点无聊,这时可以叫他过来帮忙洗菜,虽然他可能玩水多过帮洗菜,但是等他长大,去厨房帮你也许会成为很自然的事。
孩子在外面因为玩具有争端,你并不需要立马要求孩子分享甚至最好不要参与进去。孩子如果自己能解决他就可以学会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如果他向你求助了,你作为他最信赖的人应该首先站在他的角度去帮助他。告诉他如果对方有自己喜欢的可以和对方换着玩,如果还是不愿意他可以和对方小朋友说明,如果对方小朋友纠缠就拿着玩具先离开。
孩子对大自然的探索是有益的,只要没有危险性我们都应该支持。《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的作者就是通过让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教育方法使天资并不聪颖的小斯宾塞最终成为植物学家的。所以保证好安全后,让孩子随意探索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了。
这些情况成人聪明地退开身影都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自我,认识世界。
3.孩子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前段时间看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第一个故事《妈妈的摇控器》,小伟妈妈用一个摇控器控制小伟,让他按照妈妈设定的目标走过他的人生轨迹。一旦小伟没有达到妈妈的期望,就会被妈妈用摇控器倒退他的时间,让小伟的人生像电影NG一样被不断修改直到妈妈满意,甚至他多次自杀也是被他妈妈用摇控器倒带救回直到小伟放弃自杀。后来小伟长大,也有很成功的事业,但是他仍然没有脱离妈妈的控制,有女朋友还被安排相亲。小伟的妈妈自认为是爱孩子的,但我们看来她对小伟简直是残忍,小伟小的时候没有自杀成功,但他却有严重的强迫证,物品一定要整理好,哪里有脏污一定要马上擦拭。
这个故事中小伟没有成为自己,他只是活成了妈妈想要的样子。
你想让孩子活成他自己还是长成你们期望的样子呢?
怎样才能变成孩子成长的促进力呢?自我学习成长,与孩子共处,学会倾听并有效沟通。
1.自我学习成长
成为父母就意味着要进行一场修行,你不汲取知识就没办法越来越好,所以自我学习非常必要,没时间看书的话还有很多渠道,听书,听课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话说现在上班族通勤时间那么长,与期刷朋友圈,看小说,还不如看点实用的育儿书有用,不管现在是否为人父母,总有一天还是用的上的。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提到关于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偷吃别的小朋友零食的小故事。别人上课的时候,那个小孩子就在后面吃东西,她对反映情况的老师说只要他没有影响到其他小朋友就不用阻止他,并在需要的时候给他帮助,给他攀爬的凳子之类。后来这个小朋友持续3个月后,不再去拿零食吃。
如果这个孩子被人为阻断了他的这个动作,他可能永远也消除不了,如果再被大人冠上“偷”的名义,那坏孩子的印记也会烙在他的身上。一般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很难能够做到像蒙氏幼儿园那样去看待并帮助孩子过渡,并且那个孩子之所以会这样也是因为家里在吃零食这件事情上对他有所限制造成的。如果不学习,谁能有3个月的耐心去帮助和等待孩子的改变呢?
所以,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已经造成了干扰。而学习恰恰可以帮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在孩子成长中形成促进力而不是绊脚石。
2.和孩子共处
只有和孩子一起做些什么才能知道孩子的想法,在孩子需要得到支持的时候你才可能真的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孩子共处更直接点说就是要高质量的陪伴。很多时候家长陪孩子其实他并没有陪孩子,比如孩子在玩他在旁边玩手机或看电视;比如和孩子一起玩,玩的是他想要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玩法;这样的陪伴不如不陪。
我们陪孩子的时候其实应该是以孩子为主导的,忙碌的父母可以每天拿半小时给孩子每周末拿半天出来(当然这是建议的时间具体还是以每个家底实际设置),告诉孩子这个时间爸爸妈妈完全属于他,询问他希望父母和他一起做什么,然后就可以开始。这样既可以陪好孩子并在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又能让孩子知道父母即使工作忙碌也要争取陪自己,从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真正的爱。既有益于相互理解,也帮助父母在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时,可以依靠对孩子的了解而减少对孩子成长的干扰。
3.学会倾听并有效沟通
在对方不采纳自己意见的时候,沟通不是为了让对方采纳你的意见,沟通是为了知道对方为什么不愿意。所以很多父母以为,我和你好好谈过了,分析过利弊了,你就应该接纳我的建议,按我认为对你有利的方向选择。其实这不是沟通,这只不过是一场披着沟通外衣的说教而已。真正的沟通是双方的,你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要听取对方的想法,要知道他选择自己目标的初衷。
就好像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小欢喜》中童文洁和宋倩都说要改变自己尊重孩子,但是回头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仍然是坚守自己认为对的底线不能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童文洁不同意方一凡艺考,宋倩不能答应英子考南大,所以孩子都选择沉默。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效的,孩子也不能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真心。
想要达到沟通的效果,其实首先要做的还是倾听,只有清楚知道对方的想法之后,我们才能够想办法去平衡双方。这样做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被爱和尊重,真正被爱的孩子都不会成为坏孩子。他们有爱的滋养就有了向上向善的源动力。
最后想说,只有当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你才可能拥有更好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