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听到一个新闻故事:一个12岁的男孩杀害了4岁的表弟、9岁的表妹,还有自己的姑姑。
特别震惊:才12岁的孩子,怎会如此残忍?
原来,这个男孩是寄宿在姑姑家,平时姑姑对他管教很严厉,不许他随便上网。
一天,姑姑外出了,男孩在家上网时被表妹撞见了,怕表妹告诉姑姑,便杀人灭口。小表弟吓得大哭,随即也被这个男孩杀死。这时,姑姑回家了,男孩接着把姑姑也杀了。
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现实很可能是“棍棒底下出罪犯”。类似上述新闻中的故事并不少见。
比如,曾经的好学生杀死恩师,背后原因竟是不满老师的严厉教育、严格管理。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让人不得不反思我们曾推崇的严厉教育。
一、严厉教育下的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不敢告诉父母
孩子原本都是乐于亲近父母、爱父母的,然而,长期受到严厉的教育,孩子会渐渐惧怕父母。
发生了不好的事情,遇到了困难时,他们第一反应不是向父母求助,而是想如何才能不让父母知道,以免被责罚。
曾有新闻报道,一个孩子因为丢了手机,不敢回家,在雪地上嚎啕大哭。
而且,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很严厉,一点小过错都要批评、责骂,那么,孩子就很可能为了逃避责罚,而养成撒谎的习惯。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作者尹建莉就提到一个咨询案例:
夫妻俩都是博士,孩子却总是说谎。比如有一次,这位母亲花了一千多给孩子买了一个电子词典,千叮万嘱孩子别弄丢,但一个多月后,孩子还是把电子词典弄丢了。
刚开始,孩子说是借给同学了,过了几天又说借给另一个同学了,再后来又说拿回来了,但放在教室里了。最后,母亲说要跟着她去学校看看,直到这时,孩子才哭着说出电子词典丢了的事实。
正如尹建莉所推测的,这对博士夫妻虽然从来不打骂孩子,但平时对孩子要求很严。孩子做错了什么事,都会受到批评。
二、严厉教育下的孩子,不自信,长大后有深深的“不配得感”
有个朋友长大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眼闪泪光:“小时候父母对我特别严厉。做了错事挨了批还不能哭,因为一哭,就会招来更严厉的责骂。所以,我从来都不敢哭,实在忍不住了也只会偷偷地小声哭。”
连哭都不敢,更别提向父母索要什么。喜欢什么,从来都是偷偷地喜欢,而不会坦然地跟父母要钱去买。
长大后的她,明明很优秀,却总是不自信。从不给自己买特别贵重的衣物,潜意识中觉得自己配不上。
这不是个例,严厉教育的后遗症,往往需要特别大的力气去应对。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然而,这些严厉教育下的孩子,他们受伤的心灵,可能一生都无法治愈。
三、失去分寸,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一方面,力行严厉教育的父母,信奉“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容易失去分寸,将孩子打死,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一对夫妻怀疑8岁的女儿在家偷钱,将孩子打死;
一个孩子考试得了70分,遭到父亲毒打后身亡;
一个4岁的孩子,因吃不下饭,被父亲打死;
一个17岁的孩子,因无法忍受母亲的责骂,当其面跳桥自杀……
此类新闻看得人特别痛心。
有的父母在悲剧发生后,才后悔自己下手太重,后悔自己对孩子太严厉。可是,后悔有什么用呢?被他们亲手扼杀的幼小的、鲜活的生命,再也不会回来。
另一方面,长期压抑下的孩子长大后,会有诸多心理问题。他们也极可能失控,做出违法犯罪的事,葬送自己的一生。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
在外人眼里,吴谢宇是天才少年,是妥妥的学霸,人人羡慕嫉妒恨。可是,他并不真正地快乐。他曾告诉好朋友,大学生活很压抑,他想自杀。
最后,他没有自杀,他杀死了对自己严厉教育、严格要求的母亲。
结语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道:“要记住,凡通过打骂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态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解决。”
对待孩子,除了本能的爱,还需要有极大的耐心。
有些时候,我们在以大人的标准对待孩子,当孩子做不到时,我们就会失望,甚至愤怒。
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会调皮,会捣蛋,会帮倒忙,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当孩子闯祸或犯错误后,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而不是责骂。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父母温柔对待,而不是在严厉教育下活得战战兢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