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假如有学生能快速参与老师的思考,及时应答老师的问题,与老师教学同步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儿。我一直期待着,想不到最近如愿以偿,能不欣慰?
昨天下午第二节课,在三班里举行。如同在其他班级里讲课一样,我循序渐进引导着学生们去思考。当讲到“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时,学生能从课本中找到明确的解答“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热气球就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升空的。”不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理解“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等话语时有些难度,哪怕我结合起“塑料包升空、纸蛇旋转上升的现场实验探究”以及“一公斤的棉花和一公斤的铁”“10立方厘米的铁块与10立方厘米的棉花团”实例来对比分析,他们也还是对课本中的话语表现出“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的情态。无奈之下,我想到了简化认识内容、浓缩关键词句的方法,于是向同学们问:“其实,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很简单,简单到五个字就行,谁知道是哪五个字?”还处在困惑中的我想不到立即看到了一双高高举起的小手。“老师,是‘热空气上升’!”“非常准确!”这份意外,让我不得不专门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今天中午第三节,我又来到了三班上课。当讲到风的成因“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之后,我还想问问学生掌握程度,不由自主地问他们:“谁能用简单的几个字准确概括出风的成因来?”话刚说完,昨天的那位小女孩立即又举起了手。为了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同学展示,我再次鼓励学生们“还有谁能举手回答?”随着颤悠悠的几双小手不自信举起,我没有听到了像样的答案。什么“太阳的照射”“地理环境”“温度的高低”等等,都不是最合适的解答。无奈之下,我再次让昨天的那位小女孩回答。“老师,是空气流动形成了风!”“漂亮!好!”随着我发自内心的认可,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透过热烈的掌隙,我看到她羞赧地低下了头。假如昨天的回答是偶然的话,那她今天再次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岂能是懵的?应该说她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很到位,也可能是她对科学学习非常感兴趣,更可能是她在课前对科学知识进行了预习,还可能是她从来理解文句很贴切到位。有这么可心的学生,谁不喜欢?我快步走到她身边。“叫啥名字?”“老师,我叫纪天然。”“好好学,老师相信你会越来越棒!”
从教27年来,我一直盼望在“幽默+有趣”的科学课堂上得到学生们的同步思考。纪天然的出现,让我信心大增,相信在她的带动下有更多学生与我一起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