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上了两天培训课,课程的主题是战略运营管理,课程的形式是一个沙盘情景模拟课,每三个人一组,目标是在9个月之内,制造一架小型飞机,所花费用最低的团队获得胜利。
模拟经营的软件非常不好用,回顾一下,单纯从做游戏想赢的角度,影响最终费用的指标有:人员工资,培训指导成本,人员离职的成本,工作进度的安排,如果9个月没有完成,每超期一天,就会有大额的罚款。遗憾的是,我没搞清楚,什么是基于这个软件算法的最优解,玩游戏没有找到攻略。并且,所花费用最低,未必是盈利最好啊。
虽然我感觉这是一个失败的游戏,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首先,小组的3个人是随机组合的,是一个公司的同事但是不熟悉,一开始并不顺利,我们三个人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说服对方,后来,由于有2个同事陆续离开了培训,我们重新组成了一个小组,居然合作的非常愉快,在很多策略的选择上,很有默契,有一种创业遇到了合适的人的感觉。第二,思考人性。我们的培训讲师是一个印度人。我们经常能看到有文章,写印度的软件工业很发达,印度人在硅谷已经颇具规模,大公司的高管有很多都是印度人或者印度裔,并且讨论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这次培训中,有很多时间在说人性的事情,比如说,管理过程中的技能培训会增加产出,一对一指导,及时的反馈能够提高士气,超时的工作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质量就是客户满意,项目中范围时间成本互相制约的三角形,这些是作为基本原则和普遍共识来执行的。我在印度公司呆了几年,确实也深有体会,公司对员工就是好啊,有活就做,没活就待在公司里学习,出差,旅行,住宿,吃饭,报销等一些繁琐的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根本不需要干活的人操心,简单的说,我招你进来,就相信你的水平,你干好自己的工作,其他的公司包了。如果是按人月算钱的项目,就在项目描述的范围内干,绝对不多干。如果是按项目总经费计算的项目,就多弄点人进去,年轻的员工就当是见习了。很多人呆着很舒服,钱挣得多,也慢慢有成长,跳槽的话也就几个大公司之间互相跳,企业文化都差不多,这么多年终于培养出一些拔尖的人才。我们中国人很努力,我们的应用软件行业和生产效率是领先的,但是都是在国内。我们不能无视印度在国际上的成功,他们的发展可持续,成功也是可以复制的,他们更好的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
这个周末是512,汶川地震10周年,很多人在回忆10年前的事情,看了很多文章。十年了,我们变得更好了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