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最亲切、最欢乐的是小时候在村里过的年。
随着腊月的迈进,家家户户都开始进入了过年的准备过程。腊月初一,大家都开始动手炒五谷,玉米、小麦、高粱、黄豆、瓜子、花生、麻子......不待炒好,就满满地装到小口袋里,去朋友家、邻居家串门显摆、交流,往往是最香的先被大家分完。五谷的香味和着初入腊月的年味,渐渐弥漫了小村庄,弥漫了欢声笑语的小天地。
腊八,是要喝一碗浓香四溢的腊八粥的,据说,不喝就要冻耳朵的。在滚烫糯香的腊八粥里,人们看到了来年丰收的希望,看到了五谷丰登的美景,尝到了至尊无上的最朴素淡雅的美味。
腊八粥乡村年前最忙碌的是赶年集。腊月十五开始,隔一天一集,如果你愿意往返20里,到小店或徐沟,都可以一天一集。北格十五,小店和徐沟是十六,三个大镇是错开交替赶集的,方便商户们经营,也方便各地的百姓购置年货。我11岁左右是最喜欢赶集的。每天一早吃饭后,就偷偷溜出去赶个早集。午饭后再出去溜溜食。傍晚还不放心地看看街道的剩余。我想,这原本就是童年的真味,是茕茕独立心态下追求人间至味的历程。
赶年集当然中午最热闹,村里的主干道由南至北,满满当当地摆着各式年货。最南边是卖布料的,不同花纹的粗布一沓沓地挂在横杆上,摆在摊位桌面上。妇女们若有所思地不断盘算着一家大小的新衣,细心而又尽情地挑选着耐用好看的布料。店家不厌其烦地帮忙挑选,一尺一尺地量上盈余,随着“嗤”的一声,方方正正的布料已叠好放在顾客的布包里。
卖各种食物的摊点是最多的。酸涩味长的酸枣面、红红绿绿的软糖、挂着白霜的柿饼、黑黢黢的黑枣,小小年食摊位,吸引了最多的孩子流连忘返。大人们却是有条不紊地买着豆腐、粉条、猪肉、各种冬菜,这些足够支撑十天半月年饭的存货。
随着,咯嘣咯嘣的声响传来,眼神聚焦到插满小器物的摊位,那是充满趣味和力量的声音,琉璃咯嘣,细细的玻璃管顶端连着大大的扁圆形器皿,吹起来发出“咯嘣”“咯嘣”的响声。琉璃咯嘣,就像是小孩子眼中的号角,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发挥的乐器,整天阶地响彻在街头巷尾,响彻在腊月正月的假期里。甚至,三五一群的孩子,各自拿着玻璃咯嘣,你来一句短的,我来一句长的,比比气息的长短;你来一句高的,我来一句更高声的,比比气息的雄浑。或者不用指挥,齐齐地响起在圆圆的笑脸上,响起在鼓鼓的腮帮里。
吹琉璃咯嘣小孩子是最喜欢年画和小人书的。《江姐》《红色娘子军》《海的女儿》《岳飞传》《西游记》《三毛流浪记》......小人书摊位前,踟蹰不前的永远是小孩子。翻翻这本,看看那本,有的甚至死皮赖脸地蹲在那里不走,直到看得尽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不耐烦的家长们挑选几幅《连年有余》《毛主席画像》《我爱周爷爷》等年画,催促着带着孩子离开。
小人书卖瓷器厨具的,卖田间农具的,卖牲口骡马的,往往在村街的最北边,挨着交通大道,人们看的少,方便出入。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之后,家家户户齐动员,把能搬出屋子的大小东西都放到院子里,开始大搞卫生,俗名“掸尘”。把一年的“穷气”“晦气”统统清扫出门,把家里重新布置得整整齐齐。将剪好的各种图案的窗花贴在擦得透明铮亮的玻璃窗上。
腊月二十四开始,着手准备过年的食物,院子里垒砌大火,支起大锅,炒面、蒸馒头、蒸灌肠、做烧肉、煮羊杂......爷爷会宰羊,往往将自己养肥的羊宰杀,挂在铁架上,一条一条地将肉削下来,分给孩子们准备过年吃。
腊月二十八九,家中开始忙着写对联。父亲有书法功底,街坊邻居都拿来红纸让帮忙写对联。我和妹妹在父亲的培养下成为割纸的好手,方联、长联、短联,红纸、绿纸、紫纸(家中长辈去世后的第2、3年分别贴绿纸、紫纸),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吉祥的祝福在妙笔挥洒下书在了一条条红纸上,贴在了门框、门楣、墙面上,甚至大门对面都得贴一张“抬头见喜”,猪圈上也来一张“猪羊满圈”。满院子红灿灿的,仿佛春光遍洒人间,一派喜庆祥和的图景。
忙忙碌碌地直到大年三十,扫院子、贴对联、垒旺火、全家包饺子、放鞭炮、守岁,后半夜沉沉睡去。初一一大早,精神十足地穿上新衣给长辈拜年。
正月里最让人激动和羡慕的是观看“闹红火”。有背棍、铁棍,漂亮且身形偏瘦的女孩童就可以被选上在背棍和铁棍上表演,还可以挣到拜年钱。有划旱船、扭秧歌,表情丰富的大男人,化好妆,穿上戏服,在红红火火的队伍里,不停地扭动着胳膊和腰腿,尤其是那颗大大的黑痣,像极了古时的媒婆,最可怕的是,他们还冷不丁地将妆容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吓得一声声尖叫。有大型的队伍在宽阔的场地上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汉子们的手脚伶俐,表演跌宕起伏。还有大型灯笼和彩车,花花绿绿的彩车上,兴高采烈的人们手舞足蹈,欢庆着年终岁首的喜悦。
铁棍、踩高跷、划旱船最让大家伙盼望的是唱大戏。村里戏台高大、敞亮,每逢正月,总要请晋剧院或者地方剧种(北路梆子、中路梆子)剧团来唱戏。大人、小孩早早地提溜上小凳子、高凳子,占据戏台前不同的理想位置。《芦花》《打金枝》《三娘教子》,丁果仙、王爱爱、宋转转......名剧响亮,名师辈出,唱响了三晋大地。无论晋剧、蒲剧还是北路梆子,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那咿咿呀呀而又婉转流畅的演唱,虽听不懂,但却永远地留在记忆中,沉淀在岁月里。
唱大戏过五、过十、十五滚元宵、二十小添仓(填仓,即增添粮食,填满仓库),二十五老添仓,正月就要结束了,即将迎来崭新的二月二。
写于2023.1.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