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热潮,让电商平台热闹非凡,消费者疯狂购物,而“职业打假人”也瞅准了新“商机”。这背后,却是令人咋舌的乱象。
记者调查发现,职业打假如今已成一门生意,甚至有了收徒、卖课的完整产业链。网络平台上,不少自称职业打假人吹嘘“打假日入过千、月入过万”的经历来吸引人“拜师”,价格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收徒后的他们,拉群分享案例、思路,线上指导,教的却是薅羊毛、不退货仅退款等歪门邪道,还对商家广撒网索赔,甚至帮商家“搞”同行,把“打假”油水榨干。
“职业打假人”这一行业本就争议不断,像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特殊存在。有人觉得他们是市场乱象的清道夫,可如今开班授课的行为,无疑是将“打假”彻底商业化。这种过度商业化,严重扭曲了“打假”初衷,对市场秩序危害极大。
一直以来,“职业打假”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揭露假货、助消费者维权,促进市场规范净化,是官方监管的有效补充,对市场乱象有震慑作用。但另一方面,“知假买假”“靠打假牟利”现象频发,部分人滥用影响力、扭曲事实、敲诈勒索,损害商家权益,扰乱经营秩序。
民间“打假”受公众支持,是因其为公共利益出发,目标是“天下无假”。若“打假人”只图赚钱,那他们会希望假货越多越好,这完全背离初衷,会让消费环境更糟糕,还会面临更多法律风险。
当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还有部分专业、正直的民间打假人在法律框架内积极发挥作用。但对于借打假之名行不法之事的,必须严厉打击。监管部门要出台更严政策,保护真正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力量,严惩破坏市场秩序者。
打假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不容贪欲杂念。完善法律法规,给“职业打假人”划清边界红线,让其行为合法合规、符合公共利益,才能实现打假初衷,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那监管部门该如何具体落实这些措施呢?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