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中庸》第三十三章)
《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大雅·皇矣》记述了从古公亶父到周文王的创业史,借用天帝的口吻赞美周的历代君王。长,挟,依恃;夏,夏楚,刑具;革,兵甲,指战争。
《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不识不知,指不追求智力胜人,比喻淳朴。
天帝赞扬周文王说:“你心怀明德,身为君主,对人不疾言厉色,不依仗刑罚和战争。承淳朴之古风,惟天帝意旨以遵循。”
孔子对此评论说:“凭借声色来教化百姓,是治国的末流。”声色,泛指一切外在的教条、政令、训诫和刑罚等,与身教相对而言。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中庸》第三十三章)
《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大雅·烝民》是周宣王时的大臣尹吉甫赞美大臣仲山甫品德的寄赠之作。輶,轻也,指细微。德輶如毛,意指德行体现在许许多多的细微之处中,它并不是一个有形的存在。米兰·昆德拉有一部著名的小说《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我虽然没有读过,似乎也能感受其中的含义。人生之中,有时轰轰烈烈地干一件大事,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把小事做得完美。
但是,子思评论说,毛虽然已经非常细微,但它还是有条有理,可以细数的。不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这才是极致的境界。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出自《大雅·文王》,《大雅·文王》是周公赞颂周文王的诗篇,通过叙述商与周兴亡隆替的历史,诫勉周成王及后世君王应顺应天命施行德政。
完整原句为:“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载,事也。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奠定的基业,不要断送你身上。你要宣传光大文王的美好声誉,记住殷商灭亡是天命使然。上天行事,无声无臭。只有效法文王,天下万国才会信服。
朱熹解释说,所谓不显之德,就是“不大声以色”。但说不大,声色依然存在,不足以形容不显之妙;“德輶如毛”,则庶乎可以形容,但也未尽其妙,不若“上天之事,无声无臭”,才是不显之至。盖声臭有气无形,在物最为微妙,而犹曰无之,如此才能形容不显笃恭之妙。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至也。
朱子认为,第三十二章论述圣人的极致境界,本章则反求至诚之本,再次强调要从下学为己,慎独恐惧开始用功,不断累积推广,然后达到笃恭的境界,然后天下太平。又赞至诚不显之妙,直至无声无臭而后已。子思反复叮咛,后世学者须用心体会。
总之,《中庸》最后一章,希望学者以至诚之心,默默用功,不求显达,以求至诚之境界,则天下太平。无言之身教胜于声色之教。
------《中庸章句》审读4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