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一条“朋友圈60元就能环游世界”的消息占据了微博热搜榜的头条。在电商网站上只要花几元钱,就能给社交朋友圈来一次“精装修”,打造各种“高端人设”。
而用来在社交朋友圈里秀高端、晒品味、炫财富的图片和短视频,在网上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在朋友圈打造虚假的“高端人设”已悄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各路网友纷纷吐槽朋友圈的见闻,还发起了一个关于“朋友圈的你和现实中的你是一样的吗?你会不会在朋友圈假精致”的问卷调查。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现代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社交平台,看似这些平台让我们和越来越多的人建立了联系,沟通也省却了交通、场地等的成本,但是,翻看手机的通讯录和联系人,我们却很难找到一个“真朋友“,朋友圈也成为了精致人设的“秀场“。
继“佛系青年”、“社会人”等幽默热词之后,“隐形贫困人口”开始在网络上走红。这一群体的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并不富裕。
人民日报将这群人做了这样的画像:
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
虽然朋友圈光鲜,外表看起来精致无比,但这群人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
有一个名为“虚假的你“的视频,拍摄了外国年轻人是如何“活在”朋友圈的。
朋友圈里晒美照的那个女孩,只是想坐在床上看别人给自己点赞;
朋友圈里秀恩爱的姑娘,前一刻刚和男朋友吵了一架。
晒出环保出行的小哥哥,看起来很酷,可他的代步工具是轿车;
拿着一瓶饮料摆拍的男生,喝了一口就将其扔进了垃圾桶。
只是为了在朋友圈晒美照,一位帅哥在镜子前换了很多套衣服。
总有一句话是这样子说的“年轻人需要吃一点苦,如果不吃苦,那最起码也是需要在努力的年纪别选择去享受和消费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透支金钱,就是为了买个名牌包包,买个手饰链饰,买件名牌衣服装扮自己,满足自己的面子或者虚荣心,企图通过超前消费的方式体现土豪般的生活。
而更多的人,则是在追求虚假的所谓“艺术人生”。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美和奇迹,足够让我们停下脚步,驻足停留,细细聆听,认真品味。只是,我们留意到了么?
有朋友去了趟欧洲,旅游归来谈感受,自嘲自己假装很懂艺术了。以前中国人出去,总是以“买买买”的土豪形象出现。而如今,开始逛博物馆,看画展,品名画,层次升级了。
而在这方面的体现则往往更加贻笑大方。把自己的照片P进艺术展里假装自己前去附庸风雅;
前往各个名胜景点“打卡”,只为能在发朋友圈时发送一个满足虚荣心的定位;
报名参加艺术大师的课程,也只是为了能够拍张自拍,写段鸡汤,说明自己来过这里,却从未想过自己有没有收获。
甚至还有旅游公司组织所谓“网红打卡旅游团”,宣传“3天游遍欧洲15国”。每到一处,只为打卡牌照,却从未驻足欣赏沿途的一片风景。
我们看古人出去旅游,会有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闲情,“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萧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慨。
可是到了今天我们剩下了什么呢?
也许正确树立艺术的欣赏观念才是避免这种伪精致的前提。
对于真正的艺术者而言,欣赏一部作品,就像进入一个梦境。艺术让你做梦,艺术的真实就像是梦中的真实。在梦中,你即使明知自己在做梦,还是会被梦中的一切所感动,为之而哭而笑,而惊叹,而共鸣,只要这个梦足够有感染力。
现实中的真实大多真实得很没意思,因为现实总是平庸而乏味的。艺术之真实则使人感动,使人惊奇,使人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这就是艺术的价值之所在。
对艺术感兴趣,想要学习艺术专业?11月20号这有一场关于艺术专业申请以及解析发展方向的讲座,需要的同学可以扫码报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