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敏感性。通常我们认为这种敏感是对生活的敏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对于认识世相的敏感”,有了这样的敏感,就会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
但是,朱老认为有这个敏感还不够,还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在他看来,语言文字是每个人都能使用的媒介,即“流通的货币”,但是不同的人会对它们进行不同的组织和安排,这样的不同会让语言文字显示出不同的价值。他认为:
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
所以在他看来,第二种敏感更为重要。因为文人与普通人的不同不只在见得到,更在于说得出。说得出,说得恰到好处,这就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有这敏感,才能对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安排。
对此我颇为赞同,虽然我们还谈不上是文人,但对于写作者的要求也是一样的。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足够“敏感”的,但其实自己最多只是具备第一种敏感而已,而且这种敏感多体现在情绪上,更多是不好的情绪。而我自己又总是习惯与这种情绪对抗,基本上很少愿意花时间把这些情绪真实地表达出来,于是就连这样的敏感对我来说也是混沌的,而不是清晰的。
也就是我不但没有借此去训练自己“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还让本该拥有的“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也变得迟钝,不得不说是自己的悲哀。
在我看来,对人生世相的敏感可以帮助写作者积累素材,而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才能显示出一个作者真正的功力。 因为即便是同样的素材,在不同的写作者笔下,也会显示出不同的价值,有的用的恰到好处,有的则会显得多余或者不够有说服力。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素材积累的重要性,但更要重视的是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让素材在自己的手中显示出该有的价值。也就是要重视表达的精准性,好文章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大家其实都是炼字炼句的高手,想想“推敲”一词的由来就会有所感悟。
如果缺乏这种敏感,我们会觉得自己说出来的话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这就是词不达意,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缺乏足够的敏感。但我们其实是特别渴望自己的感受能被准确传达的,要不然当读到一篇戳中自己内心的文章时就不会被打动。
如何提高这种敏感呢?我觉得不外乎多读多写多改。
多读不是随便读,而是多读好文章,读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所以挑选很重要,因为输入决定输出。
多写很重要, 要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写一些自己都觉得不痛不痒的文字,打动自己的文字才能打动别人。
多改是必须的, 好文章是改出来,修改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变得更敏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尝试找到更清晰准确的表达,让文字更贴近自己的内心。
以上三点相辅相成,做好每一样都不容易,多读需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多写需要时刻保持觉察,多改需要足够的耐心。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对每个写作者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
【无戒学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