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有两位记者在同一家报社工作,一位记者每个星期写很多篇文章,另一位每个星期只写一篇文章。每个星期写三十篇文章的记者要浏览大量信息,从中寻找可能和有趣根本沾不上边的东西,再把它们改写成短、平、快的小文章。他的文章得到的关注寥寥无几,但编辑很欣赏他,因为他做了很多工作。他得到了奖励和表扬。
第二位记者觉得,如果自己一个星期只写一篇文章,那最好让它物有所值。于是,他第一天花了大半天时间调研、畅想、思考,直到找出一个他觉得有轰动效应、能让自己获得大奖的故事。他花了两天时间深入调研,又花了好几天时间撰写文章、核对事实。
猜猜结果如何?这篇文章不但成了本周最佳报道,还深受读者喜爱,让他赢得了众多奖项。这位记者因此升职加薪,得到了广泛认可。凭借这篇文章和其他类似的优秀作品,他成就了一番事业。第一位记者目光短浅,重量不重质;第二位记者则目光长远,以少胜多。
以上是《少做一点不会死》的一段原文。这本书的核心是:少即是多。
相信每个人都在思考:我怎么才能在一天里挤出更多的时间?如果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更富有成效地工作,我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更多的事吗?
但其实,成功的重点是转换思维方式——挤更多的时间不如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以下是一些可以让你成功达成目标的小技巧:
1、每个月只培养一种习惯。哪怕你知道自己很厉害,也不要贪多,一个就够了。
2、每天的清单必然有一件事情与你的目标有关。这样可以确保每天往自己的目标靠近一点点?
3、完成这件事情的时候设定一个时间,没到时间不做其他事情。比如我现在开始看书就会调好计时器,比如15分钟或者30分钟(跟宝宝玩也是,这样可以避免三心二意),时间到了才进行下一件事。
4、不得不做的琐事扎堆做。生活上的比如洗衣服晾衣服,搞卫生等;工作上的比如查收邮件、给客户打电话等等。
我本人深受这本书影响。以前我脑子里有很多想法,越是多想法越不知如何开始,行动输出为0。
后来发现关键点在于如果你不在每天的时间里做一些跟你的flag有关的事情,那么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目标。
后来我改善了日程清单,把每天要做的固定的事情都放在前面三项。比如过去的一个月我的日程清单前面三项就是:听读20分钟,速度20分钟,做5分钟的锻炼。
你可能会对这么小的任务量嗤之以鼻,但正是靠着这一点点的改变,我现在戒掉了买买买的毛病,同时养成了一有空就看书的习惯。
现在我决定延长每天读书的时间,同时加入另外一个新习惯的培养。
好了,知道并没用,行动才有用。希望你也动起来吧!删减多余的事务,把精力集中在跟目标有关的任务上,每天去做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