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性格。我们经常形容自己或者他人性格“内向”或者“外向”,从长期的“个体整体”来看,这是稳定的,稳定者生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需要保持稳定。同时,如果回到某一具体情境中,稳定可能意味着“固化”,这是个体需要灵活调整“变化”的。
我们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大部分是某一个体的稳定,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个体ta的变化性。
关于变化性,在《循环提问》这本书的第308页中,作者把自己或他人定义的性格分两步“化解”,把行为放在时间人际关系互动的情境中来理解一个人的行为,这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
第一步:把性格转化为行为
个人的、静态的“性格”是从个人的、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中得出来的,是对这种行为模式进行归因并事物化的结果(比如:内向、外向)。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将这些性格重新转化为行为的范畴。例如,您必须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才能被自己或者他人看成“是内向的”(“外向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把您描述成是“内向的”(外向的),那么您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第二步:把某一行为放在具体的互动及时间的重新情境化来看
行为方式与情境息息相关,不同的情境赋予行为方式不同的含义。通过把人们所认定的性格一一以及“表现”性格的行为——置于互动的情境之下,就可以质疑性格的绝对性。询问行为所带来的作用影响就属于这一类的问题。
如果您的某个内向或者外向的(被看作是有问题的)行为被表现出来了,那么会发生什么?在哪种情况下这种行为有多强烈地被表现出来?谁在场?谁认为你是外向或者内向的?谁对此如何反应?之前发生了什么?互动的时间顺序是怎么样的?互动的“内向”或者“外向”的小事件是如何“被激发”的?
举个例子:比如,小黑认为小白是外向的。在小黑静静的呆着的时候小白不停的说话。面对小白不停的说,小黑的反馈是,媳妇,让我自己呆会可以吗?之前发生了小白和小红闹矛盾了。在小红面前的小白是内向的,说不了。
看到互动的时间顺序了吗?
小白和小红闹矛盾——小白找小黑倾诉——小黑不想听,想静静了——小黑反馈后,小白会怎么做?
您有没有想到家庭中的一个互动生活场景?是不是经常发生这样的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
如果,如果,我们想去理解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不要轻易给对方贴上内向或者外向的标签,并认为这是问题。如果,如果,我们想进一步发展和这个人的关系,我们需要把这个人的行为放在和谁在一起,哪个时间具体的情境中去看,看到这个人为什么在这个情境中这样?在另一个情境中那样?看到ta的变化性~~,看到他的变化性背后他形成的习惯的生活经验~~
![](https://img.haomeiwen.com/i4461101/0c73fce7b3819d75.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