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校长抗战西迁贵州日记(连载第2500天)
1946年11月19日(周二) 巴黎,晨雨11°c,室内21°c。
晨七点起。九点半至401号房,与元任、通伯谈片刻。十点周麟来,偕周与瞿菊农至Temple城隍庙,取大衣并买一围巾。
十一点半在401号房开会,指定增聘代团中人员:教育钱大使小姊,自然科学汪德昭、凌叔华、叶太太、周麟等六人,加胡天石、钱三强及叶君健、梁方仲(社会科学),已九人。连原有五个代表,四个专员(钱存典、萧子升、瞿菊农、谢寿康)及三个秘书(赵俊欣、钱能欣、邝自修),共廿一人。王承绪因在英,旅费太高不能聘。谢寿康决定辞去团秘书长,以瞿菊农代之。
十二点,至拉丁区金龙中国菜馆中膳。膳后已两点半,即至巴黎大学文理科之大礼堂(Sorbonne),参加第一次正式联合国文教会议开幕典礼,极为隆重。此礼堂建成于1839年,系著名建筑家Robert Sorben(索邦)之作品,内有大会堂,成半圆形,故称Hemi-Cycle。因法国临时主席Georges Bidault到会,故有带盔甲穿制服之宪兵四人立于台上。巴黎大学教授在半圆之外圈,我等代表在内圈。台上除今日演讲之人外,尚有穿五颜六色之法官及外交官等。礼堂并不大,可坐三四千人,但声音效果极好,而四周刻有 Recheliu、 Pascal、拉瓦锡及 Sorbon的像。Bidault主席开幕致辞后,即请Gustarv Roussy (巴黎大学校长)演讲(法语,有英译)。然后是法国教育部长、英国首席代表教育部次长演讲,Bidault主席最后讲话。三点十分开幕,五点结束。六点,参加秘书长赫胥黎之 cocktail party,八点,大使馆宴请。
(贵州的青岩、遵义、湄潭和永兴,值得每个浙大人一生当中,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地方。以上文字系由贵州浙大校友雨仁每天读译自《竺可桢全集》之1940~1946年,一天一篇,持续七年,新鲜读译,与您分享,“穿越”西迁,见证校长在贵州抗战办学七年的每一天,感悟求是精神,弘扬西迁文化。误读与错漏,在所难免,敬请阅读原著。更多连载见简书或
http://blog.sina.com.cn/xiqianq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