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声音,阳光却霸道,温柔却不容质疑,那便是——成功。
这些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在质疑“成功”的定义,但这从未消除我们对平凡人生的恐惧。
记得小的时候,会被问到:“你长大想做什么?”
我说:“我想当一名画家。”
一个权威又温柔的声音说道:“做什么画家,画家很惨的。”
那时,年少的我发现,我的答案似乎并没有让大人高兴,我好像答错了......
我想了想说:“那...... 我要当国家主席!”
语罢,大人们都开怀大笑起来,笑得眼睛眯成月牙,纷纷伸出手,争相来抚摸着我的后脑,说:“这小孩志气高,以后一定会有出息。”
说实话,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如何才能当上国家主席。也不知道什么是有出息?为什么要有出息?我只知道一件事,像我们这样的独生子女,从小就肩负着一种使命,那种使命叫做——有出息。
纵观这些年,我自己,我自己身边的人,从小到大似乎在受着一种严苛的训练,一种性格上面的训练。这种训练,恨不得像刻刀一样,能够雕刻我们的性格,让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能怒吼出:“我是最棒的!” 让我们习惯奔跑,让我们光宗耀祖。
于是,我们做着做不完的作业,接着进行吹拉弹唱,再来点奥林匹克就最好不过了。更要命的是,这些训练一点都不便宜,吹拉弹唱要装备,奥林匹克要辅导,小则几千,多则上万,要是沾上点国际化的名头,不花上个小十万的,连入场券都买不到。
这么大的成本砸了进去,你说你要平凡,你要做个普通人,其实大人们也没办法,只是会用三个字让你觉得内疚——不争气。
中国家长自古如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没有完成的好多心愿,都想要子女去争取。其实在他们的立场上来看,这完全没有问题,生养本身就不易,况且还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那么一个人的身上。就算有一些额外的目的,也着实可以理解。不过这些期待,真正推倒了一些不那么好强大子女上面,那便是压力。这种压力不简单,还夹杂了文化和孝道。有些人承受不住,便有大学生抑郁自杀,更有甚者因为不堪考试压力而崩溃跳楼,等等。
可能我们会说,真的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成功者,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成功者的。但是,不但父母渴望我们成功,整个社会都渴望着成功。想想我们每次走进书店,畅销书架上的那些励志书,成功学,那些鲜艳的封面,那些刚劲雄浑的大字。甚者街上的广告牌,微信推文的标题,那些“为什么你这么low” 仿佛都在催促着我们,要赢,要high,要成功。
这些零零总总,无不让我们对自己产生小小的怀疑:是不是我对很多事情不够热衷?是不是我不够努力?是不是我做的不够好,还能不能变的更好?甚至我们会怀疑,我如此这般,我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我不喜欢竞争激烈的行业,我会不会早早的被社会淘汰?
曾经,我奢望过简单的生活,有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安安静静过一生。可无奈但是,在“生命在于折腾的口号中”,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折腾中,越来越多人失去了做一个普通人的勇气。
这些人中,自然包括我,为了开阔眼界,为了适应社会,为了增加竞争力,做了多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爱折腾的我们有多少痛苦和疲惫,为了不是自己的目标,还不得不努力去做到,这是何苦?
当然,这还没完。
当我们失去做一个普通人的勇气时,当大家被这世界吹促着往成功奔时,我们迷茫了。
其实细心一想,必然会迷茫。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也无从了解,我,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到达成功的彼岸,也就是说,我不知道我是谁。
很多成功的社群都利用了这一点,来给他们的客户群体贴上标签,比如罗辑思维强调“爱智求真”,罗永浩强调“文艺青年,天生骄傲”,小米强调“发烧友和泛发烧友”。这样。当我们花上一定价钱买了他们的产品之后,我们就有了这样的“头衔”,简单又突然的一下,我变的不普通了。
通过看看视频节目,在微店买些东西,买个号称限量的会员身份,你也可以成为贴上“爱智求真人士”或者“文艺青年”的标签,不用读书思考,容易吧?
那么,为什么我们失去了做普通人的勇气呢?
这答案,变得愈发扑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