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最近在家里总有一些情绪在心头,比如晚饭的时候老妈一直在“唠叨”着一些很琐碎的烦心事,当时我其实已经觉察到了,我老妈只不过是想表达她的一些情感诉求,但是家里的其他人都没有接纳她的情绪,或者说是没有人愿意倾听她,所以结果也在我意料之中,我老妈晚饭后就出去了可能是找其他邻居或者其他人聊天去了,自己的诉求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可是我今晚却没有耐心去倾听老妈的感受,我当时的感受是这种小事情其实没必要说出来,但是想了下除了家里人,她没有其他太多可以倾述的地方,想起武志红老师的那句话,没有人可以保守住心中的秘密。所以在我冷静后来分析,其实只是一个人单纯的想获得关注接纳她的情绪而已,而我当时却没有做到,有时候发现这种映射也在我的行为中,我有时候也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希望可以找到一个人能够倾听我和安慰我,所以我找的是我的个别朋友,对象是经过挑选后的对象。所以对我是有包容性的,到最近一两年学了心理学才发现我的内心其实是不是那么健康的,父母的这种和我相处的模式,导致我对他们也是那样,就像两个对头一样互相的诋毁着对方。对方如何对自己,自己如果受到了投射,就会投射回去。同样的,我如何对对方,对方可能会感受到我的某种心理投射,这个似乎会形成一种行为模式,在《佛学为什么是真的》这本书里面就提到过,其实我们对所有事情的行为都是感情VS感情,理性是感情的工作,大脑是一个多元政体,谁当时的感情力量大,谁就会获得主导权,而每次某个情绪的胜利,就会再一次加深在下次在这种情景下的决定(印刻效应),跟《象和骑象人》里面对于大脑的描述是一样的,大象是感性的,必须引导大象才能让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强行用理性去压制只会适得其反,以及在精英日课第三季里面最近的威尔逊的《生命视角》这本书类似,人的基因会在人的行为中得到表达,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学习的文化和知识也会对人形成传承的作用,类似于学了某个知识,下次遇到某种情况你就会做出对应的行为。
情绪能够占据我们的大脑主导权,是因为我们的行为给了大脑及时的反馈和满足,如果可以及时的打断其反馈那么就能把情绪终止下来,让理性的感情占据大脑的控制权,之前在日课里面有提到的正念自控法,首先是觉察到自我的情绪,然后接受自己想要做某事或者生气的感情,然后分析这个感情是什么材质?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会不会动?不断的用中心词去分析它,过几秒钟,情绪就会变得离自己越来越远,最后情绪就会离开了。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情绪并不是被憋着,而是被理解被化解了。并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比如我很生气的时候,把自己的气压下去,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压制,我想有过这样情绪的人都多少能够体会其实心理是非常不舒服的。而化解情绪就不会又这个情况,反思我今天晚上觉察到了情绪,但是我并没有去进一步化解情绪,从而导致我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了宣泄,可能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今天的反思,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我比较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做到化解自己的情绪,不过经过这次,下次我做的更高的概率会更好。想起最近巴菲特,查理芒格回答一个中国男孩在股东大会上的提问,问道,关于人性是不是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人性的了解会更加深刻。芒格的回答是是的,但是这种体会无法从世界上最好的老师那里获得,而是需要自己去经历那些才能获得。这就是阅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