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六·九七】
英梦堂相公,与裘文达公,同在户部,谓裘曰:“有句云;‘官久真成强弩末,归迟空望大刀头。’君猜是何人之作。”裘以为放翁逸诗。已而知是桐城石晓堂,乃大惊叹。石屡欲访余,以官楚南路远,时时托方绮亭明府寄声道意。方诵其《舟行》云:“击汰过簰洲,人在烟中语。中流一舟来,空漾数声橹。少妇善操舟,小儿能荡桨。渔翁不捕鱼,船头坐补网。”(原按:晓堂,名文成。)
晓堂亡后,其子某抱遗集来,索余作序,云:“先人志也。”余摘其佳句,五言如:“角声沉暮雨,雁影起寒沙”;“水喧村碓急,云堕寺门低。”七言如:“沙边水退犹存迹,烟际帆遥似不行”;“买田阳羡宵宵梦,作客并州处处家”;“窥鱼浅渚翘双鹭,待渡斜阳立一僧”;“入店已非前度主,拂墙犹有旧题诗”;“僮嫌解橐寻诗稿,客忌登舟算水程”:皆妙。
英梦堂,即英廉(1707—1783),冯姓(先祖冯士勇,英廉为其六世孙),字计六,号梦堂,别号竹井老人,辽宁沈阳人,隶属汉军镶黄旗。雍正十年(1733年),考中举人,授笔帖式,历任内务府主事、大名知府、永定河道、户部员外郎、吏部郎中、户部郎中、汉军正黄旗护军统领,外授江宁布政使、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步军统领,累迁刑、户二部尚书、正黄旗满洲都统事务、议政大臣、直隶总督。乾隆四十八年(1783),授大学士,病逝于家中,入祀贤良祠,谥号文肃。孙女嫁给乾隆帝宠臣和珅。
裘文达,即裘曰修(1712—1773),字叔度,一字漫士,江西南昌新建人。清代名臣、文学家、水利专家。乾隆四年(1739)进士。后从编修起,经五次升迁至侍郎,历任兵部、吏部、户部。二十一年(1756),入值军机处。不久奉命平定准格尔叛乱。二十二年(1757),建议疏浚丰乐河、贾鲁河、惠济河、涡河从而使洪水分流减少水患。二十八年(1763),采取降低河床的方法来治理睢河,平息了水患。三十一年(1766),任礼部尚书,三十三年(1688),生母去世,丁忧。三十四年(1689),丁忧未满,召回任刑部尚书。命治理京师附近蝗灾,因未到现场,被降职为顺天府府尹。不久后升任工部侍郎。三十六年(1771),任工部尚书。入值南书房。三十八年(1773)三月,任《四库全书》馆总裁。同年四月,病重请求回乡,乾隆皇帝不许,并加以挽留。授太子少傅。不久病逝,享年六十一岁,谥“文达”。所著《治河论》上中下三篇,是我国治水理论中的宝贵财富。
放翁,即陆游。
石晓堂,即石文成(生卒年不详),字闻琢,号晓堂,桐城人。乾隆年间贡生,考授为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通判。著有《晓堂集》12卷、《历朝诗话》6卷。
楚南,即湖南。明清时期的湖广大致包含先秦楚国故地的湖北、湖南。湖南、湖北都属于“楚省”,即湖广布政使司,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分疆而治。楚不仅是湖广省的别称,也是湖南、湖北中任一省份的别称。两省细分可称“楚南”、“楚北”。《胡林翼集·奏疏》载咸丰上谕:“曾国藩自岳州城陵矾以下沿江追击……是楚南一军,愈逼愈紧,淅可驶抵武昌。”在咸丰的多次上谕中,“两楚”、“全楚”即指湖南、湖北。“楚南”则指湖南,“楚北”则指湖北。
方绮亭,即方求义(生卒年不详),字绮亭,别号乐巢。清江苏江宁人。雍正七年(1729)贡生。参与纂修《圣祖实录》,叙官得赣州之龙南。历署定南、安远、信丰等县,补江西南安府上犹县,皆有声。好道家言。卒年七十六。刘大櫆为之立传,袁枚志其墓。
击汰,音jī tài,意思是拍击水波。亦指划船。《楚辞·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汉·王逸注:“吴榜,船棹也。汰,水波也。言己始去乘窗舲之船,西上沅、湘之水,士卒齐举大棹而击水波,自伤去朝堂之上,而入湖泽之中也。或曰:齐悲歌,言愁思也。”后遂以“击汰”指拍击水波。亦指划船。
簰(pái)洲,历史地名,亦名篺(pái)洲。即今湖北嘉鱼县东北五十里簰洲湾镇。《方舆纪要》卷76嘉鱼县:簰州在“县东北四十里。有巡司。其地回复,舟行风色不常,俗名拗簰洲。”簰州是千年古镇,建制溯及1700多年。长江曲流三面环绕,三十里西流蔚为奇观,享有“万里长江第一湾”之称。因镇地南沿是天然避风深水良港,自古人流物流兴旺,商贾云集,素有“小汉口”之称。
角声,音jiǎo shēng,指画角之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为五声之一。《晋书·王羲之传》:“述(王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村碓,音cūn duì,乡村的舂米工具。碓,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踩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去掉下面石臼中的糙米的皮。简单的碓只是一个石臼,用杵捣米。传说,人类始祖伏羲(亦称“宓牺”)发明了碓。东汉哲学家桓谭《新论》:“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功,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利用水力推动转轮及凸轮连杆原理使杵杆上下起落的碓,称水碓。至魏末晋初(260—270),杜预(杜甫、杜牧的先祖)在总结了水碓的经验之后,发明了“连机碓”,一个水轮可以连接四根碓梢。本条诗话中“水喧村碓急”,描述的就是激流旁水碓工作的情形。
买田阳羡,音mǎi tián yáng xiàn,成语,意思是指辞官归隐。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二十三〈登州谢上表二首〉:“击鼓登闻,止求自便;买田阳羡,誓毕此生。”《菩萨蛮》词:“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苏轼于嘉祐二年(1057)与阳羡(今江苏宜兴)蒋之奇、单锡同榜进士。参加琼林宴时,三人同坐一桌,席间蒋之奇向苏东坡介绍阳羡风景,并邀他来阳羡。在熙宁七年(1074)三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以转运司檄的身份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之后,径往宜兴访友,客居宜兴湖㳇镇单锡家中,且在单锡家获得伯父苏涣的遗墨,喜甚,更爱其贤,便把大姐的女儿许配给单锡为妻,并托他在阳羡买田置产。他曾与单锡一起到黄墅村步测田亩数量,与曹潜夫吃了“买田成交酒”。购买了黄墅村曹家庄曹潜夫的200余亩田地。十年后的元丰七年(1084),在闸口永定里邵民瞻的帮助下,苏轼又于和桥滆湖边的塘头买得另一处田庄。后苏家一直依靠这些田产以济衣食。
翘,音qiáo、qiào,本义为鸟尾巴上高举的长羽毛,音qiáo。战国·宋玉《招魂》:“砥室翠翘,挂曲琼些。”即光滑的石室装饰翠羽,墙头挂着玉钩屈曲晶莹。由高举之义引申,“翘”又可表示抬起、扬起。三国魏·阮籍《奏记诣蒋公》记载“羣英翘首,俊贤抗足。”“翘首”指抬头而望,多以喻盼望或思念之殷切。很多鸟类的长尾羽突出,色彩绚丽夺目,故“翘”字又可引申为杰出、拔尖之材。晋·葛洪《抱朴子·勖学》记载“陶冶庶类,匠成翘秀。”即教化众人,造就良才。
作客并州,意思是久居他乡而日久生情,将客地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源自旧题贾岛《渡桑干》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并(bīng)州: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并州 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桑干(gān),河名。古称漯水,溹涫水。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原写作“桑乾”,因汉字简化而写作“桑干”。上源为山西省的源子河与恢河,一般以恢河为正源,两河于朔州附近汇合后称桑干河。在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与夹河村之间汇洋河后,经官厅水库后,始为永定河。旧题贾岛《渡桑干》诗,亦收录于唐·令狐楚编选《元和御览诗集》,诗题《旅次朔方》,作者名题为刘皂。据李嘉言先生《贾岛年谱》考订,贾岛是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不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且未在并州作客十年。令狐楚系贾岛前辈,与贾岛相识交往,应不至于张冠李戴。故今人多认为此诗应是唐·刘皂《旅次朔方》。朔方,在古代既是指北方,也是具体行政区划。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置朔方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一带(鄂尔多斯西部及巴彦淖尔西南部),是汉代的北方边郡之一,属并州。此诗应该是刘皂从并州前往更北(距离咸阳更远)的朔方,渡过桑干河时所写。记录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十年客居并州,日夜想回到家乡咸阳,而现在却北渡桑干河,去了离家乡更远的朔方,这一辈子看来是回不去咸阳了,假如能够回到并州也算是回到家乡了。
解槖,音jiě tuó,犹解囊。本条诗话中“僮嫌解橐寻诗稿”的“橐”,指的是贮放诗稿的诗囊。典故出自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李长吉)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后人亦用“解橐”来比喻吟诗。宋·陈造《再次韵》诗:“解橐临风得好怀,只令公等费诗才。”清·方文《四令君诗·崔高淳正谊》:“明年复相期,解槖情未倦。”
水程,音shuǐ chéng,指水路里程。客忌登舟算水程,意思是旅客忌惮上船计算水路里程。这里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是上船前的自己计算水路里程,畏惧旅途遥远艰辛;一是上船后的船家计算水路里程,担心船家此刻陡增运价。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