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114589/47c9b478b741f9b2.png)
多情的春风
——简析古诗词中的春风(二)
王传学
春风是有情意的。唐代诗人李白的《劳劳亭》写道: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古代送客时多折柳赠别,表示挽留之意(“柳”“留”谐音),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将送别与折柳联系在一起。
李白这首诗的后两句,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枝吐青要靠春风吹拂,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个本来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杨柳,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诗人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生动的表现了春分的善解人意与多情。
唐代诗人武元衡的《春兴》,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善解游子的乡思: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首诗题作“春兴”,依题意,当是诗人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种种情思,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那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莺啼,更容易触动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在整首诗中,“春风”扮演了一个贯穿始终的多情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
再看宋代诗人苏轼《新城道中》那极通人意的春风: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此诗是诗人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视察,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觉得春风极通人意,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就使“东风”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表现了春分对诗人的关爱与多情。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风便也跟着忙碌起来。南宋诗人方岳的《春思》写道:
春风多可太忙生, 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 才吹小雨又须晴。
诗咏春思,不是说自己对春天引发的种种思维感情,如伤春、惜春等;而是描述春天本身具有的情感。在具体吟咏时,又选择了春的代表——春风来表现,吟咏的主题,则定点在一个“忙”字上。第一句是说春风为什么忙,诗人分析说是因为春风“多可”。即多所许可,心甘情愿地想去满足各种不同对象的要求,春风当然要“太忙”了。以下三句,具体写春风的忙碌。
春天,诗人认为变化最大、得风气之先的、最突出的莫过于红花、绿柳。于是诗写春风一直陪伴着花柳,全心全意地为花柳服务。整个春天,花先抽叶,后结花蕊,然后绽开花苞,终于繁花怒放,一直到纷纷堕落;柳树从吐芽抽条,到万丝绿条随风乱舞,最终柳絮纷飞,绿阴浓密。这全过程,春风无所不在,一刻不停,这就是“太忙生”了。
前面两句,概括了春风对整个自然界中的植物所起的作用。后面两句,一句写春风如何照拂鸟雀昆虫,一句写春风如何安排气候。诗写春风吹走了寒冷,使大地解冻,让燕子能衔泥筑巢,孵育下一代;又吹开了花朵,让蜜蜂酿出甜甜的蜜糖。它应付自然界的各种需要,刚安排了一阵小雨滋润大地,转而又安排晴天。这样全方位地写,更加突出春风的热情忙碌,显示了春分对大自然、对人世间的深厚情意!
王传学
春风是有情意的。唐代诗人李白的《劳劳亭》写道: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古代送客时多折柳赠别,表示挽留之意(“柳”“留”谐音),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将送别与折柳联系在一起。
李白这首诗的后两句,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枝吐青要靠春风吹拂,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个本来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杨柳,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诗人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生动的表现了春分的善解人意与多情。
唐代诗人武元衡的《春兴》,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善解游子的乡思: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首诗题作“春兴”,依题意,当是诗人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种种情思,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那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莺啼,更容易触动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在整首诗中,“春风”扮演了一个贯穿始终的多情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
再看宋代诗人苏轼《新城道中》那极通人意的春风: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此诗是诗人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视察,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觉得春风极通人意,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就使“东风”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表现了春分对诗人的关爱与多情。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风便也跟着忙碌起来。南宋诗人方岳的《春思》写道:
春风多可太忙生, 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 才吹小雨又须晴。
诗咏春思,不是说自己对春天引发的种种思维感情,如伤春、惜春等;而是描述春天本身具有的情感。在具体吟咏时,又选择了春的代表——春风来表现,吟咏的主题,则定点在一个“忙”字上。第一句是说春风为什么忙,诗人分析说是因为春风“多可”。即多所许可,心甘情愿地想去满足各种不同对象的要求,春风当然要“太忙”了。以下三句,具体写春风的忙碌。
春天,诗人认为变化最大、得风气之先的、最突出的莫过于红花、绿柳。于是诗写春风一直陪伴着花柳,全心全意地为花柳服务。整个春天,花先抽叶,后结花蕊,然后绽开花苞,终于繁花怒放,一直到纷纷堕落;柳树从吐芽抽条,到万丝绿条随风乱舞,最终柳絮纷飞,绿阴浓密。这全过程,春风无所不在,一刻不停,这就是“太忙生”了。
前面两句,概括了春风对整个自然界中的植物所起的作用。后面两句,一句写春风如何照拂鸟雀昆虫,一句写春风如何安排气候。诗写春风吹走了寒冷,使大地解冻,让燕子能衔泥筑巢,孵育下一代;又吹开了花朵,让蜜蜂酿出甜甜的蜜糖。它应付自然界的各种需要,刚安排了一阵小雨滋润大地,转而又安排晴天。这样全方位地写,更加突出春风的热情忙碌,显示了春分对大自然、对人世间的深厚情意!
网友评论